1950年出生的張同英,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張韓村村民。至2003年張同英離開鄉村醫生的工作崗位,36年的行醫生涯裏,她接生了近四百名孩子。中國網圖片庫 李斌 攝
接生婆,中國民間育兒習俗。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中國農村三婆之一。多為本村或鄰村有臨床接生經驗的老年婦女。隨著社會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醫療條件與生育觀念變更,最後一代中國鄉村接生婆紛紛老去,成為絕唱。
解放後的六、七十年代,我國縣區醫衛部門對鄉村赤腳醫生陸續進行了短期業務培訓,其中就包括如何科學、衛生、安全接生,並免費配送每位鄉村赤腳醫生(女性)工作服、手套、藥箱等簡單接生用具。
在文化衛生尚未普及、鄉村裏缺醫少藥的艱難年代,鄉村赤腳醫生負責起十里八村的接生任務,並在當時成為一種受人敬重的職業。她們的年齡普遍年輕,很多還是沒出嫁的大姑娘。在艱苦的鄉村行醫生涯裏,無論貧富,生孩子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頭胎分娩,做丈夫和公婆的,心中既高興又擔憂,因為世間常説的“陰陽一張紙,生死一呼間”多用來比喻臨盆分娩的女人。所以家長們都把接生婆視為送子的觀世音,救命的活菩薩,她們也成為一個個小生命來到人世間的守護神。如今,很多鄉村赤腳醫生隨著那個時代漸已老去,很多人因為沒有轉正,沒有退休金和工齡補助。但是,她們曾經無悔過,她們也曾經年輕過,她們為了祖國鄉村的醫療衛生事業奉獻了青春乃至生命。
1950年出生的張同英,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張韓村村民。婆家與媳家相隔一條溝,卻連著一條心。29歲出嫁的張同英已經在當時的大隊公社做赤腳醫生12年,丈夫是村子裏的一位小學老師,姓韓,在當時算是一位文化人。張家和韓家的結合,就像他們的村莊名字叫張韓村一樣,巧合卻又不失愛情。兩人一生育兩女一子,幸福美滿!
1967年,剛剛中學畢業的張同英就報名學醫,做起了赤腳醫生。那時候,中學生的張同英算是學校裏的積極活躍學生,要報名學習醫學,也必須是共青團員才可以。張同英這些條件都具備,學習也很簡單,就是跟著公社衛生室的一位年長的鄉村醫生學習。學習內容很寬泛,從感冒發熱治療到輸液打針還有如何打預防針等,最主要是,張同英和當時參加赤腳醫生培訓的許多女孩子一樣,都學習了如何接生。17歲的張同英這一學,就註定了這一生與嬰兒分不開了,成了遠名十里八鄉的“接生婆”。
至2003年張同英離開鄉村醫生的工作崗位,36年的行醫生涯裏,她接生了近四百名孩子。
張同英20歲時接生的第一個嬰兒張同林如今已45歲。雖然和大自己20歲的張同英同村同輩,但是張同林卻是張同英當年第一個接生的孩子。1970年2月4日的那天,在村大隊公社衛生室學習了3年的張同英迎來了人生第一次考試,那就是給同村的本家嬸嬸接生嬰兒,當時才20歲的張同英很是害怕和緊張,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緊張有序的接生後,張家添了重約6斤的第5個孩子,起名張同林。後來,張同林的大女兒也是張同英接生。
張同英最大的心願,就是自己從事過的職業,能獲得大家的認同,畢竟,那是一段充滿艱辛和幸福的時光。據悉,當地政府已著手統計像張同英這樣的赤腳醫生,並適當給予工齡補助,因為歷史原因,一個縣有幾百名這樣的鄉村赤腳醫生。當地政府前期還把當年的老拖拉機手、老農機手、老獸醫和鄉村代課教師均納入了特殊人員的工齡補助和保障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