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看中國

四川非遺保護:讓古老技藝在傳承中生生不息[組圖]

支援←→鍵翻頁 發佈時間: 2015-08-1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但唐文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四川清音《小放風箏》表演。中國網 但唐文 攝
中國網四川訊(記者 但唐文)舞臺上,耍寶人談燕正引領著約30米長的金龍、銀龍在快速多變的線路中,時而旋舞飛騰氣吞山河,時而柔靜盤曲鮮活靈動,栩栩如生的表演引得現場觀眾陣陣歡呼,談燕表演的項目名叫雨壇彩龍,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他目前是這個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雨壇彩龍表演歷史悠久,是雨壇人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聖物,被譽為東方活龍'。”對於眾多和談燕一樣表演雨壇彩龍的人來説,這承載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對祖輩的情感。
“龍舞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談燕説,“希望它還能一代代傳下去。”
在四川和談燕一樣對這些古老技藝有著深厚感情的人有很多,截至目前,四川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4項(羌年、格薩爾、蜀錦、皮影),國家級非遺項目139項、省級522項、市(州)級1432項、縣級5076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69人、省級682人、市級1478人、縣級4326人。除此此次之外還有大批資源等待發掘和保護。
然而一些傳統文化形態正漸漸遠離我們的生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視發現和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成為社會各界共識。 
現狀
後繼乏人,傳承人危機
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李祥林表示,在網路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背景下,轉型中國的非遺傳承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這其中,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一些傳承人的去世,讓原以人的聲音、形象和技藝作為表現手段,並以口傳心授得以延續的“非遺”遭受重創。如果搶救保護不利,因傳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會“人亡藝絕”。
記者注意到,在四川60多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年齡大都在五十歲以上,再查看四川省級傳承人,年過半百者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強者甚稀。
“非遺傳承面臨嚴峻考驗,很大原因就是我國傳承人整體進入高齡時代、老藝人們死亡的速度加快。”李祥林説到。
“説不定哪天相書藝術就隨我去世,變成一堆資料,如果這樣,我到死也不能閉眼。”作為四川唯一的相書傳承人,四川省級傳承人魯國華十分著急,而在魯國華門下弟子也只有一兩人,相書這門曾經在成都街頭十分受歡迎的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學相書需要天賦,如今很少有年輕人來學,更別説發現有天賦的人了。”
“現在一些非遺文化難以繼承,説到底還是個待遇問題,受到諸多現代因素的的衝擊,非遺的經濟效益不好,生存很困難,可以説是舉步維艱的。一些藝人生活的非常辛苦,工資不高。更別説叫年輕人來學習這門技藝了。李祥林對記者連連慨嘆。
非物質文化遺産與自然遺産、物質文化遺産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以人為載體、長在人身上的活體遺産,因人而生、因人而傳。留住人,才能留的住技藝,能否新老薪火相傳直接關乎一個個傳統技藝行業的生死存亡。
    發展
    多方保護傳承人生生不息
20112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正式通過並公佈,標誌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階段。這無疑令各級政府對非遺保護的重視程度更進一步。
《非遺法》首次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遺保護、保存工作列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四川省2014年對傳承人的專項補助金為國家級傳承人從8000元增至每年1萬元,省級傳承人從每年4000元提升至每年5000元。”四川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林彤介紹説,這筆費用用於補助傳承人開展展演展示、資料整理、學術交流、帶徒授藝等傳承活動和生活。
作為“活態文化”,不少非遺也搭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高速列車。
而關於如何將技藝傳承下去,成為大多數傳承人共同的心聲,也都在竭盡所能的做著各種嘗試,“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好的發展下去,就要讓傳統技藝融入了當代生活,同時要不斷的研究、創新,”藏羌織繡的國家級傳承人楊華珍表示。
楊華珍籌建了一家藏羌織繡博物館,她將博物館建成了一個集傳承、展示和銷售為一體的基地,先後培養了幾十位徒弟,在汶川縣映秀鎮組建了中國汶川藏羌織繡傳習所,通過培訓,帶動一千多名農村婦女走出了一條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居家就業、在家致富”的康莊大道。
以此同時“植村秀”等好幾家國際時尚品牌紛紛找到府來準備與其合作。“我覺的這樣既可以讓她們賺點兒錢,也能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名聲有了,才有更多的人來學習、繼承這些技藝。”相同利好的情況也出現在四川“劉氏竹編”工藝,作為“劉氏竹編”第二代傳人的劉江有著老一輩不曾有的新鮮思想,“我們不僅要把這門手藝活傳承下去,而且我們希望把它打造成一種民族奢侈品。”
事實上,四川省正在動員最廣泛的力量,希望將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遺産傳承下去。每兩年一屆的國際非遺節永久落戶成都,成為了閃亮的國際文化品牌。
四川在全國率先設立了13個單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建有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7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命名了23個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23個省級非遺傳承傳習基地,傳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複製”性,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巨大潛力和明顯優勢所在。
 我們還會組織一批傳承人參加山東非遺博覽會,西博會等一些大型展會,促進交流,同時宣傳我們四川非遺傳承人。林彤表示,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四川省文化廳在項目推薦、獎項評選、外出考察交流等方面都會給傳承人給予相應的獎勵和照顧。
“傳承人是歷史的活化石,保護非遺傳承人就是保護非遺文化。他們,讓非遺文化生生不息”。
1   2   3   4   5   下一頁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