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看中國

【非遺】秦氏絹藝 指尖上的藝術

發佈時間: 2014-08-06 13:59:5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挺  |  責任編輯: 楊挺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大學生在向秦氏絹藝第12代傳人秦竹林學習秦氏絹藝製作基本技藝--上色
大學生在向秦氏絹藝第12代傳人秦竹林學習秦氏絹藝製作基本技藝--上色。中國網圖片庫 王子瑞/攝
    縐緞、綾子、紡綢、洋紡……這些自古到今被拿來做衣服穿的絹布,在秦氏絹藝傳人的手裏,完成了華麗的轉身,變成一棵棵鮮嫩水靈的大白菜,一隻只活靈活現的蟈蟈、瓢蟲,一個個端莊清秀的古代仕女……
    秦氏絹藝發源地在滑縣,始創于明崇禎年間,興盛于清朝中期。藝術創作範圍主要包括果蔬、花鳥昆蟲、人物等,皆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尤以《蟈蟈白菜》為其代表作,名揚海內外。
    “蟈蟈白菜”因其令人叫絕的工藝獲獎無數,2006年以國寶之名被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2007年2月,“秦氏絹藝”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同年11月,秦氏絹藝第十二代傳人秦竹林,捧回了中國民間文藝的最高獎——“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2008年,“蟈蟈白菜”又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
    如今已年過花甲的秦氏絹藝傳承人秦竹林,自幼隨祖父秦書田和父親秦三傑學習絹藝技藝,深得真傳。秦竹林從父親手中接秦氏絹藝的大旗時,才滿20歲。那時,秦竹林剛邁出中學大門,為求一個鐵飯碗,應徵進了安陽市捲煙廠,成為廠裏的一名職工。
    然而秦竹林無法捨棄自己從小就嚮往的秦氏絹藝,仍然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專注于創作,數年艱辛實踐,秦竹林終於完成了蟈蟈腿上那些細膩的倒刺的塑刻。絹藝要的是細功夫,製作一個完整的蟈蟈,就需要118道工序,整整兩個月的時間來精雕細琢。在研究絹藝的放大鏡下,秦竹林常常伴著燈光熬到淩晨兩三點,早早的熬壞了眼睛,40歲便戴上了高度老花鏡。
    在秦竹林50多歲的時候,眼睛的老花度數已經上升到了500度,醫生告誡他,再這樣下去,他便不能夠繼續他的絹藝製作。但即便如此,秦竹林還是無法捨棄他的絹藝製作,繼續追求在絹藝製作技術上的更大進步。
    秦氏絹藝一向遵從祖訓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如何能夠將秦氏絹藝發揚光大,推向更廣闊的天地,一直是秦竹林最大的憂慮。祖訓不可違,而事業卻需要傳承發展。在矛盾之下,秦竹林依然選擇了突破傳統,不僅教授子媳絹藝製作,更在外界接收了不少求教的徒弟,打開了家族限制的首道大門。
    秦竹林將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接軌,如採用現代倣真電燙工藝,增加了絹制大白菜卷白菜的葉脈清晰似真,光澤細膩可愛。對此,秦竹林感受深刻。
    秦竹林並不滿足自己目前的成果,不僅靠自己的穎悟製作出了獨具特色的禽鳥類絹藝,還依託傳統的手法創作了其他多種形態的小昆蟲,包括蟑螂、螞蟻、蟋蟀、甲殼蟲等,點綴在絹白菜之上,與傳統的蟈蟈相映成趣。他説:“秦氏絹藝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我想在有生之年,盡最大力量讓絹藝創新、發展,把這一民間工藝發揚光大。”
    曾經有外地客商高價欲將秦氏絹藝的專利買斷,卻被秦竹林婉言拒絕。秦竹林説:“秦氏絹藝起源在滑縣,也應該在滑縣發揚光大,祖輩的手藝不能在我這裡斷了。”秦竹林説,他現在最大的夢想是,儘快建造一個“蟈蟈白菜”博物館,儘量多地將現有保存完好的先人作品和他不同時期研究出來的作品珍藏陳列,為後代留下真實的資料。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首要的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否則歷史將在此斷代,傳統將在此斷裂,文化將在此失傳。”秦竹林説。
1   2   3   4   5   下一頁  


跳轉到

 

/ 5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