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過門箋 落門箋 落到地上都是錢”[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1-15

2013年1月12日,農曆臘月初一,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閆莊鎮大柏林村,過門箋製作藝人史龍江正在將過門箋的模板固定。中國網圖片庫 劉明照攝影 
 

進入農曆臘月,山東省莒縣閆莊鎮大柏林村的村民就開始忙活製作農曆春節用的過門箋子了。閻莊鎮是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手工製作過門箋子最有名的鄉鎮之一。

過門箋子是我國傳統剪紙藝術中的一個藝術品類,又叫挂錢、吊錢、齋牒等。過門箋是莒縣剪紙藝術的代表作,春節貼過門箋的範圍遍及全境,是莒縣流傳久遠的古老習俗。 2007年,過門箋被列入第一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莒縣過門箋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過門箋的作用主要是在農曆春節期間,貼在門楣上,用於裝飾。“過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一句民謠反映了人們對門箋的美好寄託。

莒縣從古時對過門箋子的懸挂就有一定的講究。每門每窗所挂皆為單數,多為五張或三張,每張一色。過去的五色原指青、赤、黃、白、黑,因在喜慶的民俗中人們忌諱黑、白二色,所以後來把五色定為大紅、粉紅、黃、綠和紫,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粉紅)、五紫(取“五子登科”意),後期也把藍色加上,一套六色(取“六六大順”之意)。

自清末民初以來,莒縣過門箋子的刻製工藝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先定好過門箋子的尺寸,按尺寸設計出圖案,用牛皮紙、紙板、厚紙或袋子皮刻成模版,再按照圖案的線條找工匠打制出各種刀具,用木板、石蠟和鋸末做成一個蠟盤,把彩紙按尺寸裁好,一沓二百多張,然後把模版放在彩紙上面,用錐子扎上眼,再穿上紙捻固定,最後再放在蠟盤上,用各種刀具刻製,有些大的線條有時也用木槌敲擊刀具砸刻,全部刻完後把刻下的紙屑捅出,這樣整個工序就算完成。

莒縣過門箋的尺寸大小式樣繁多,一般按實際需要自行設計。過門箋中間為鏤空的字或圖案,周圍分別由萬字紋、魚鱗紋、水波紋、花瓣紋、蝙蝠紋、孔錢紋、菱形紋、網格紋等牽絲組成,千姿百態、異彩紛呈。過門箋的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美觀,色彩鮮明,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用象徵、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功能是祝吉納福,內容均是吉祥的。過門箋是莒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中形成的頗具特色的剪紙藝術之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轉到

 

/ “過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組圖]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編: 趙娜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