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范霖攝影
序:看不見的光線——
范霖先生的攝影作品集《紅之外》即將付梓了。和我們常見的攝影作品集不同,這是一本用紅外攝影手法創作的攝影藝術作品集,它帶領我們走入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體驗著未知的視覺感受。
在攝影藝術的百花園中,紅外攝影是普通卻又特別的一個攝影門類。説它普通,是因為其成像的原理與一般攝影是一樣的,都是利用了光線照射到被攝物體上反射後,經過鏡頭在相機內成像。早在1910年,人們就發現了可充當彩色紅外線感光劑的特殊染料,並嘗試用其拍攝了風光照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用於軍事偵察和科學研究的紅外膠片被發明出來,並逐漸轉為民用。
而最讓人們癡迷的,是源自紅外攝影具有不同於一般攝影的特殊性。首先,感光波長不同。光是電磁波的一種,具有特殊的“波粒二象性”。在太陽光中,人眼可以看見的一部分稱為可見光,波長範圍大約是380-780nm(奈米),這也是普通攝影作品所反映的場景。而在這個範圍之外,肉眼不可見的光線中,波長大於780nm的光線,被稱為紅外線。同樣的場景,通過紅外攝影會拍攝出與眾不同的色調和感覺。第二,拍攝器材不同。特殊膠片和CCD、CMOS等都具有接收紅外線的能力,但是在一般攝影中,紅外線會對成像有影響,絕大部分數位相機廠商都在感光元件前加裝低通濾鏡來阻攔紅外線的進入,以提高成像品質。與之相反,要想拍攝紅外攝影,就要設法阻止可見光,而使紅外線投射到感光元件上。一般可以採用在鏡頭前加裝紅外濾鏡,或對相機進行改裝,將感光元件前的低通濾鏡換成紅外濾鏡。第三,拍攝方法不同。成像原理的不同使得紅外攝影在拍攝方法上也具有一定難度。從技術上講,鏡頭的對焦點會發生偏差,曝光時間會變慢,不易把握,對拍攝場景也具有特殊的要求;從藝術上講,成功的紅外攝影作品不僅僅停留在追求與眾不同的影調和色彩上,而是要在這些變化中尋找出技術與藝術的和諧統一。
這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在膠片時代,紅外攝影的特殊性致使其從拍攝、沖洗和印放的調控難度都很大,除了極少數熱衷於紅外攝影探索的攝影人之外,從事紅外攝影的人極少,被人稱道的紅外作品更是鳳毛麟角。與傳統膠片攝影相比,數位攝影的普及雖然為紅外攝影帶來了一定便利,但要想熟練地拍攝並進而創作出滿意的作品,在前期拍攝和後期處理有機結合的基礎上,仍需要大量的勤奮練習、認真的思考和大膽的創新。
從這幾點來看,范霖先生和他的《紅之外》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范霖先生從事攝影藝術的時間並不長,前後也才十年的時間。但由於他具有繪畫的功底,使得他對色彩的敏感在其後的攝影創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次偶然的機會,范霖接觸了紅外攝影,相機顯示屏上那奇異的色彩和空靈的感覺一下子吸引了他,從此他在紅外攝影的領域一發而不可收。藝術的魅力就在於發現並將其完美地表現出來。范霖在紅外攝影中有了自己的發現,併為此不斷思考、探索、實踐,在積累了大量紅外攝影經驗的同時,也積累了數量可觀的紅外攝影作品。
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經説過,“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既是一個哲學的命題,更是對美學的高度概括,給予藝術家認識事物形象及內在精神的辨證關係方面很大啟示。中國畫的造型不是單純地模倣自然,而是在對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主觀創造,從而達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它是主客觀結合的産物。之於繪畫,攝影雖然大多是對真實場景的再現,更多的是一種“像”和“似”,但同樣具備著“造像”和“傳神”的雙重功能,具有美學的共通點。魏晉時期的王弼將其“得意忘象”的理論闡釋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出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而像《紅之外》這樣的紅外攝影恰恰是通過攝影技巧,在表達“不像”和“不似”這樣帶有攝影家鮮明主觀感受和意念上,既傳其神,又忘其象,得其意,豐富了攝影藝術語言,使得創作手法更為多樣性, 作品具有了區別於其他作品的獨特品質和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范霖在紅外攝影方面的突破與他所在的河南焦作深厚的攝影土壤密不可分。早在2002年,我便與焦作攝影人相識。那年,焦作市搞了一個“一會兩節”——太極拳年會、國際旅遊節和國際攝影節,其中的“2002中國·焦作山水攝影節”是焦作市委、市政府和焦作市攝影家協會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因此從那年開始我曾多次到過焦作。通過和焦作攝影人的接觸,我感受到了焦作攝影人的獨特活力和他們的創新精神,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焦作攝影在全國異軍突起,一系列新穎的攝影理念和成果在全國産生了很大影響:“2002中國·焦作山水國際攝影節”不僅率先開創了攝影成功地為旅遊經濟服務的先例,而且其舉辦模式也成了其後不少省市開展類似活動的模板;2003年,他們又以“攝影也是生産力”的新穎提法為攝影服務於地方經濟、服務於旅遊經濟提供了一個很有説服力的典型,在全國攝影界産生了較大影響;經過多年來的不間斷努力,通過攝影的推介而聲名鵲起的雲臺山已成了攝影與旅遊相互推動互利共贏的典範 —— 雲臺山因攝影成了國際知名的旅遊名勝、攝影人趨之若鶩的創作聖地,焦作攝影也因雲臺山的成功而在全國攝影人心目中有了更重的分量。作為一個內陸地級市,焦作攝影近年之所以成果頻出,我想這是與范霖這樣的焦作攝影人的獨特活力和創新精神分不開的。
中國的攝影藝術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要想使其更具活力地不斷發展、進步,需要在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
讓我們在看不見的光線裏,去認知一個嶄新的世界。
是為序。
李前光
壬辰年二月
(作者係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兼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