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美麗景色 (老狼 攝影報道)
科爾沁美麗景色 (老狼 攝影報道)
地貌形態
科爾沁草原坨、甸並存 。坨子地是指相對高度2米以上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為白沙土和黃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隱子草、蘆葦、小黃柳、榆樹等。?甸是指相對高度在2 米之內較平緩的沙土地 ,土壤為黃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隱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則指分佈在坨、甸地內部及其之間的低濕地,多由各類草甸土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馬藺等組成。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歷史上曾為河川眾多、水草豐茂之地。據記載,西元10世紀時自然條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紀初科爾沁大部分地區還留有大面積草植被以及森林 。但至19世紀中後期開始 ,因遼河上游地區濫墾、森林砍伐以及移民等諸多因素,導致下游水源嚴重破壞,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曾號稱“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於人類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斷縮小,坨、地擴大,沙化面積急劇增加,最終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兩者所佔相對面積為3:1,生産發展和人類生活受到直接威脅。為防止沙化、草場退化和土壤鹽化,採取了草場封育,翻耕補播、人工種草、引洪淤灌、防止過牧及營造防護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