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建造的絕美歐式建築—清代陸軍部海軍部舊址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04-12  發表評論>>
 
    據中國第一檔案館檔案記載,此處建築由當時建設委員沈琪“繪具房圖”,這是見於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官方建築師。建築由中國營造廠施工,反映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建築設計和營造施工的高超水準。簡松攝

 
    據中國第一檔案館檔案記載,此處建築由當時建設委員沈琪“繪具房圖”,這是見於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官方建築師。建築由中國營造廠施工,反映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建築設計和營造施工的高超水準。簡松攝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清末)有代表性建築。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張自忠路3號,這裡原稱鐵獅子衚同。

清末陸軍部、海軍部舊址建築群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其前身為和親王府、貝勒斐蘇府,後兩府內建築全被拆除。用慈禧挪用的海軍經費修頤和園剩下的款項在此興建了三組磚木結構樓群,由中國建築師沈琪設計,1907一1909年建成。中間的主樓為歐洲古典式灰磚樓,前後面三間樓門,中部門廳以上三層,兩側及翼樓均為二層,外檐為聯拱柱廊。樓體滿布精細的磚雕花飾,門窗、天花、地板和護壁板全用優質木材精雕細作,華麗壯觀,表現出歐洲折中主義風格。主樓的東、西、北面各有一座樓房,形成一組樓群。在這組樓群的東西兩邊各有一組風格相同的建築。東部作為海軍部,西部作為陸軍部。大門在主樓前,朝南,面闊五間,灰筒瓦懸山大脊頂,中間三間開門的中國木構建築形式,東西山墻外露七架梁。門前有3米多高石獅一對,隔街對面有一座懸山頂磚雕大影壁。民國初年袁世凱的總統府和國務院設於此。1924一1926年為段祺瑞執政府駐地。1926年于執政府大門前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抗戰勝利後,此處改為國民黨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

2006東城區有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升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段祺瑞執政府舊址更名為“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並名列其中。其餘6處是柏林寺、地壇、協和醫學院舊址、孫中山行館、亞斯立堂和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

據了解,此處原為清雍正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府邸。1885年,清朝創辦了海軍衙門,總理海軍事務。“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清政府撤消了已無海軍的海軍衙門。1901年之後,清政府實行“新政”,將兵部、練兵處、太仆寺合併為陸軍部,1906年興建了東西兩組西洋巴洛克式磚木結構樓房,西部為陸軍部,東部為陸軍部所屬的貴胄學堂。1907年清政府重建海軍部,後將貴胄學堂改為海軍部。至此,這裡成為風雲突變的政治舞臺,反映出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的資訊。1912年袁世凱曾把總統府設于西院,國務院設于東院。1924年這裡成為北洋軍閥段祺瑞的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1928年以後,此處改為北平衛戍區司令部。1937年日軍侵佔華北,這裡成為日本華北駐軍總司令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接管,改為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國民黨北平警備司令部先後設在這裡。一個大院,駐紮過這麼多軍政首腦機關,經歷了這麼多風雲變幻,這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劃歸人民大學,現在是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 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