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 張家界, 送戲下鄉的表演場地很簡陋,演員們只得聚在一起畫“露天粧”。 攝影/潘敬林
新中國成立後,陽戲藝術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和扶植。上世紀50年代初, 業餘陽戲劇團發展到100多個,專業演職員達200余人,挖掘、整理、改編、創作了一大批陽戲劇目。“上世紀80年代陽戲最紅火。”46歲的張嬋濃從1982年開始演陽戲,她説,當時老百姓中流傳著“願吃酸菜看陽戲,不願吃臘肉挑石灰”。上世紀90年代末期,陽戲開始沒落,一些演員轉去歌舞場所演出,40多人的張家界陽戲劇團只剩下不到20人堅守。
陽戲劇團的窘困至今一樣。據周志家介紹,張家界陽戲劇團現有老少演員86人,演出人員43人,國家負擔50%的工資,另外50%靠自籌。劇團靠下鄉演出和承接商家活動籌集經費,演員每演一場,補貼10元錢。因待遇差,留不住人,劇團已經有20多年沒有培養小學員了,具有“湘西梅蘭芳”之美稱的丁祖雪等一些陽戲名家的優秀劇目和唱腔已瀕臨失傳。
第二天我們來到瞿家堡村時,流動演出車已裝好,一群十八、九歲的學生在老演員的指導下粧扮。這是劇團從初中畢業生中招來的首批學員,今年7月1日出師後便出來接演節目。“孩子們學歷低,編劇、導演、創作等能力都很弱,但我們沒得選擇。”
值得慶倖的是,陽戲已經引起眾多人的關注,今年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誰來續演陽戲輝煌?我們拭目以待。 文字/cfp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楊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