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老棚峪:探訪“香紙”的古法造紙技藝[人文中國]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0-12-13  發表評論>>

張家界老棚峪:探訪“香紙”的古法造紙技藝[人文中國]

村民蔣從林挑著一擔自家生産的香紙,走出家門,準備賣個好價錢。 攝影/潘敬林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五雷山西側有一條小溪,潺潺流水淌過竹海,蜿蜒而下。在綠竹清水間隱約可見的小屋,是造紙作坊。這裡出産的紙仍按古法工序生産,帶有淡淡竹香,深受五雷山香客的青睞。

    這是老棚峪,位於48寨風景區的邊緣,由上、下老棚村組成。上屬張家界市慈利縣,下屬常德市桃源縣。老棚峪水源充足、楠竹資源豐富,造紙工藝代代相傳,據説可以追溯到初唐時期。這裡的村民們大多會造紙,目前仍有60余戶家庭辦有造紙作坊。

    古法造紙的工藝比較複雜。嫩竹子砍回來,要經過剝開、腌制、漂洗、發酵、碾碎、抄紙、壓紙、揭紙、曬紙等多道工序。村民謝迪清今年62歲,繼承祖業從事造紙已有10多年。他説腌制好的竹子叫“麻”。最講技巧的工序是“抄紙”,用竹簾子探入溶有竹漿的水中,平穩端起,輕輕篩下,一層竹漿均勻地粘在一起。系列動作一定要非常嫺熟,否則紙張就會厚薄不均,甚至出現殘缺,進而影響最後成紙的品質。而最麻煩的工序則是揭紙,當地俗語“有女不嫁老棚村,揭紙揭到半夜間”。可見揭紙的辛苦。

    老棚峪所産的紙張主要用做香紙。千百年來,五雷山上旺盛不斷的香火,使得香紙不愁銷路,成為村民們最重要的經濟收入之一。造紙專業戶的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但令人擔憂的是,所有的造紙作坊內幾乎沒有年輕人的身影。而不斷向老棚峪腹地延伸的水泥公路,也帶來新的技術,已經有不少造紙作坊放棄牛拉石碾,改用電機粉碎“麻”。如果當地政府不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意識,也許不久的將來,老棚峪裏將再難見到完整的古法造紙工序了。(文/cfp)

1   2   3   4   5   下一頁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 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