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的馴鹿文化[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0-10-15  發表評論>>

 
工藝品。曉勇攝

在大興安嶺的密林深處,生活著以狩獵和放養馴鹿為生的鄂溫克人。這種獨特的馴鹿文化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然而,今天,隨著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鄂溫克人的馴鹿文化正在走向消亡。

鄂溫克馴鹿人也稱鄂溫克獵民(主要根據他們的職業特徵並有別於其他鄂溫克族而言的),是鄂溫克族的一部分。他們是三百多年前從現俄羅斯境內的外貝爾加爾湖沿岸和列拿河流域遷徙過來的,並世代在大興安嶺過著遊牧生活,1965年定居敖魯古雅(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1973年成立了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這裡既是鄂溫克馴鹿人的定居點,也是鄉政府的所在地,位於大興安嶺西北麓的滿歸林業局經營區內,距滿歸鎮17公里。

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裡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馴鹿是一種生長在嚴寒地區的動物,對食物的要求和選擇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蘚為主,另外根據不同季節也喜歡吃一些青草、樹葉、蘑菇之類。苔蘚是一種低等植物,主要生長在大興安嶺西麓陰冷潮濕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長非常緩慢。馴鹿冬季覓食則用蹄子刨開積雪。由於馴鹿的生活習性,加之森林生態的脆弱以及鄂溫克獵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養,這給馴鹿的覓食帶來很大困難,要解決這一問題,則必須靠頻繁的遷徙。遷徙是鄂溫克獵民遊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們生活在大興安嶺中最壯麗的篇章。

遷徙前,獵民們先將馴鹿集中在一起,並將部分能夠乘騎和馱物的馴鹿繫上籠頭,拴在附近樹上,一般較老實的馴鹿用來馱人,較生性的馴鹿用來馱物。這時獵民們開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羅子”(“撮羅子”在鄂溫克語中為房子之意)上的覆蓋物。遷徙前的最後一項工作,是獵民們要將獵民點的所有用火撲滅。獵民的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火,一般要在“撮羅子”內外各設一個火堂,用來做飯和取暖,還要點幾堆火為馴鹿熏煙趕蚊蟲。但是鄂溫克獵民從未發生過火災,他們是大興安嶺的護林防火先進單位。

遷徙開始了,隊伍正中是年輕婦女牽著馱物馴鹿走在前面,一戶接一戶,隊伍後面是騎在馴鹿上的老人和兒童,隊伍兩側是擔負追趕馴鹿的大人和孩子,獵民的幾條獵狗也加入了遷徙隊伍。人的吆喝聲、狗的狂叫聲、馴鹿的喘息聲響成一片,整個大興安嶺都成了沸騰的海洋……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 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