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現狀與營養健康研討會在京召開

發佈時間: 2023-04-17 09:53:29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佟靜

圖為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現狀與營養健康研討會現場照片

中國網訊 4月14日,由中國營養學會發育障礙與營養治療分會主辦的“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現狀與營養健康研討會”在京召開,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中國營養學會發育障礙與營養治療分會主任委員尤欣主持會議,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河南、山東、海南、雲南、新疆等地的專家們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旨在聚合教育、醫療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從研究和治療等方面探索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髮育障礙的干預新模式,以真正從防治角度做到減少和緩解兒童青少年發育障礙及其相關疾病。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原參事、人大附中聯合總校名譽校長劉彭芝作為教育界代表,首先在會上分享了人大附中針對心理髮育障礙學生所探討的經驗。劉彭芝自1989 年擔任人大附中副校長,就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特別強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快樂成長。1998年,她頂著爭議引進了兩名專業的心理教師,並陸續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了心理諮詢室,為孩子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現在,人大附中已經配備了10名專職的心理教師,人大附中聯合總校則有幾十位心理教師,他們全部是心理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劉彭芝校長在任期間還提出了“每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都應該是心理教師”的觀點,現人大附中已經傳承了這樣的理念和實踐。劉彭芝校長還強調,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神經和生長髮育障礙相關疾病,不僅是醫學界的重要問題,也是教育界的重大課題。和身體發育障礙一樣,心理髮育障礙也會影響到生命的長度、深度、高度和寬度,要緩解青少年心理髮育障礙的問題,需要家校協作,更需要教育界和醫學界聯手。

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一級巡視員張蔚紅在會上坦陳,當前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體狀況並不樂觀——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單位聯合發佈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指出,我國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他介紹,多年來團中央和各級共青團高度重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並做了一些積極的推動工作,特別是在全國範圍內推出了“12355”青少年心理諮詢和法律援助熱線電話,堅持吸納專業力量幫助青少年化解心理問題。他指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各位專家圍繞青少年心理健康事業貢獻專業智慧。比如,與會領導專家,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監測的一些工具,編制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兒童青少年特點特別是適合於中國人群的心理測量量表,制定一些可操作性強的篩查、測評手冊,向兒童青少年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等。

北京市衛健委原黨組書記、中國醫院協會常務副會長方來英方來英在會上介紹,關心兒童就是關心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兒童營養問題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現今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人類生命最初期的營養問題不僅影響當下,而且影響未來,許多成年疾病跟兒童時期的營養攝入有關,當下兒童青少年成長面臨的一些重大健康挑戰,如自閉症、抑鬱症等問題跟營養學也有重要關聯。期待大家能夠從營養學角度入手共同攻關,降低這些與營養因素明確相關的兒童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率。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常委、北京兒科醫師協會副會長鄒麗萍教授,從營養與大腦健康的角度做了與會分享。她介紹,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提出,要“關注兒童生命早期1000天的營養,開展兒童生長髮育監測和評價”,其實兒童在3歲時,腦重量已經接近於成人(約為成人腦重量的90%),因而如果大腦發育錯過最佳時間,將可能導致孩子錯過更好的人生。她強調,全面適度的營養是大腦健康的核心,各種病因導致的腦生長髮育異常也可能誘發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如孤獨症譜係障礙、社交障礙、智力障礙/發育遲緩、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交流障礙,以及特定學習障礙和運動障礙等。

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面對精神神經發育障礙的孩子,鄒麗萍教授還以“兩把尺子”給出了具體建議:一是評價孩子進步與否的尺子,要對標的尺度是孩子的過去,而不是其他孩子,不然孩子可能永遠沒有進步的信心;二是對孩子的培養目標應定位於培養一個人格健全、能夠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一定要考進什麼學校。

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醫師許鵬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會上分享了走上飲食干預道路的經歷。他説,“疾病是最好的老師”。30多年前自己曾患上突眼型甲亢、白癜風等與免疫系統緊密相關的疾病,在北京協和醫院葉世泰教授的建議下,應用禁奶禁蛋等飲食干預手段得到了明顯緩解。這些經歷,啟示他在兒科臨床上也注重飲食干預,特別是在治療同時患有自閉症的哮喘患兒時,發現這些孩子的哮喘和自閉症症狀都得到了顯著緩解,甚至不少孩子已經能夠正常上學和生活。現在,許鵬飛應用飲食干預、營養補充、抗過敏和中醫藥的綜合防治措施,已經治療了很多神經發育障礙患者,取得了較好療效。他期待,與會專家能夠依託新成立的中國營養學會發育障礙與營養治療分會這一平臺,為自閉症兒童的飲食營養治療提供更多循證醫學證據。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營養科主任朱翠鳳,分享了廣東省兒童營養發育與精神心理健康的狀況。她介紹,精神障礙發病機制主要受生物、心理、社會三個因素共同作用,許多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很複雜,學界目前仍不能很好地解釋其病因,因而維護兒童營養發育和精神心理健康,要培養孩子從小就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她同時強調,兒童青少年營養發育與精神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專家以及社會組織共同努力,目前學界對兒童生長髮育障礙的認知還存在學科壁壘,希望各界打破壁壘,攜手為兒童青少年健康學習、健康成長作出更大貢獻。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張紀水,重點分享了自閉症患兒和腦癱患兒的診治經驗,並據此提出了“認知癱”的新概念。他認為,自閉症是一種腦認知功能癱瘓,應從精神病理學角度去認知;腦癱應從神經病理學的角度去認知,並歸類為運動功能癱瘓。他期待,這兩個“癱”的認識和鑒別,能夠在臨床上為醫生們未來進行症狀學診斷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楊蓉表示,既往臨床上常把營養干預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現今醫學界和營養學界已經把對營養和發育的認知提升到一個新層次,對某些發育障礙疾病來説,營養干預甚至是主要或唯一的治療手段。她還分享了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應用糞菌移植調節自閉症患兒腸道微生態和營養狀態的臨床實踐,並指出,如果在營養干預的基礎上再加上教育干預,或許對自閉症的訓練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由討論環節,人大附中朝陽分校東壩校區黨支部書記王敏彙報了近兩年學校採用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孩子的試點工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科副主任陳旭,介紹了我國兒童青少年抑鬱障礙發病的嚴重情況。王敏希望,出現精神心理狀況的孩子能夠在學校被及時發現、儘早干預,並期待在未來認知行為療法能夠與營養學治療相結合,以讓孩子們更好獲益。陳旭表示,安定醫院的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存在明確的腸道菌群紊亂,這説明抑鬱症發病與營養的關係可能很密切。

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在會上表示,膳食營養的關鍵在於均衡、合理、適度,現在社會各界對蛋白質、脂肪、葡萄糖等影響精神心理健康的營養物質有了較多認識,但對於礦物質與兒童精神心理健康的影響相關度還重視不夠,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他同時強調,預防是第一位的,微生態、微迴圈、微量元素作為一種新“三角”,可以用來預防疾病。現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健康與兒童多動症、自閉症、抑鬱症、焦慮等都有很大關係,應探索如何從預防的角度讓兒童青少年更大獲益。他還建議,從營養干預的角度推動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不能靠一個單位、一個專家來解決,而是要形成跨學科、跨部門的合力。

會議還舉辦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飲食和營養狀況調查”項目啟動儀式。項目計劃通過多中心組方式納入總人數不低於3000人的中國兒童青少年作為調查對象,在涵蓋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七大區域代表性地市開展調查,以建設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兒童青少年飲食營養數據資訊庫及生物樣本庫”,為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探究發育障礙的營養治療策略提供數據基礎和平臺支撐。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