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燕:為中國老百姓研發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的國産優質好藥

發佈時間: 2023-03-05 14:20:3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


中國網訊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圍繞“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話題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中國網記者:首先祝賀您再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對於十四屆人大未來五年的代表任期,您有什麼期待和願景?

李 燕: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年的任期內,我已累計提交代表建議超過50件,這些建議,都是在日常工作、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我和我的3萬多名同事一道,在廣泛調研討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精心準備的。我們的足跡遍佈百姓社區、醫院病房、科研院所、社會機構、行業協會、學術會議等場所,認真傾聽市民群眾心聲,尋求專家學者專業指導,徵求各類社會人員的意見,積累了一定的履職經歷和經驗。

在十四屆人大五年的代表任期裏,我將繼續始終圍繞黨和政府關注的重大問題和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秉承初心、勤勉履職,努力做好人民代言人。一方面,我將立足本職,充分發揚企業家精神,銘記家國情懷,深耕醫藥産業,帶領齊魯制藥持續實現高品質發展,以有溫度的科技創新,為中國老百姓研發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的國産優質好藥,把中國人的藥瓶子緊緊攥在自己手裏,努力推動醫藥産業的高品質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另一方面,繼續以深切的為民情懷,積極關注民生福祉,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普遍期盼、普遍受益的民生問題,認真調研、細緻嚴謹,多提高品質高水準建議,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踐行全國人大代表的光榮使命。

中國網記者:您今年比較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帶來了怎樣的議案?

李 燕:今年全國兩會,圍繞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青少年健康成長、食品安全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智慧財産權保護等領域,我和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論證,帶來了10余份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國創新藥領域追趕國際先進的步伐不斷加速,研究型醫生數量少這一問題的制約效應越發明顯。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臨床一線進行廣泛調研,以及深入研究和系統思考,我提交了《關於建立健全研究型醫生培養機制的建議》,目前國內醫藥創新氛圍濃厚、創新藥企動作活躍,每年申請臨床試驗的新藥數量大幅增長,上市的創新藥數量屢創新高。但與此相伴而生的一個新問題是,國內高水準臨床研究醫生緊缺,能夠承擔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

研究型醫生是創新藥物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關鍵,是推動創新藥研發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解決優質臨床資源不足,改善重大新藥創新能力不足的關鍵。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加速醫生隊伍的培養和成長,可以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保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研究型醫生的培養體系建設;二是轉變醫院管理理念,劃分研究型醫院和臨床型醫院主要職責,保障研究型醫院的研究任務,建立合理的研究型醫院管理、培訓、考評機制;三是拓寬研究型醫生培養渠道,讓更多人加入到研究型醫生的隊伍中來;四是加快研究型病房的建設,讓研究型醫生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

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是公認嚴重的社會問題,除了荒廢學業、引發近視等表面現象外,其具有“成癮性”,正在像“精神鴉片”“毒品”一樣,無形中侵蝕著中國的青少年,侵蝕祖國的未來。為此,我帶來了《關於強烈呼籲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遊戲服務的建議》,強烈建議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遊戲服務,並將其納入《未成年人保護法》,像嚴禁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一樣,立法嚴厲打擊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遊戲服務的企業和平臺;建議清理第三方平臺破解軟體,暢通舉報投訴機制;加大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危害的宣傳力度,家校共同落實主體責任。

中國網記者: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實現高品質發展。您是如何理解“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對於醫藥産業的高品質發展,您有怎樣的理解和感觸?目前還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

李 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現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從其基本特點、根本要求、任務目標、實現過程等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應該包括共富中國、品質中國、創新中國、活力中國、美麗中國、文明中國等多個方面的品質和要求,建設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健康是基礎,“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後邊的0”。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健康中國。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鼓勵和支援醫藥産業發展政策的不斷出臺落地,以及醫藥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我國的醫藥産業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整體來看,還存在著創新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技術卡脖子、産業鏈供應鏈制約、自主智慧財産權産品少、高端科研人才儲備不足、國際競爭力弱等問題。這對整個醫藥行業來説,既是巨大的挑戰,也蘊藏了發展機遇。

從齊魯制藥的角度出發,我們緊跟中央政策,把産業、企業現代化融入中國式現代;努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準,推動企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心無旁騖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不動搖;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積極做好科技自立自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認真踐行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僅過去5年,齊魯制藥就向國家上交稅金超過10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超過100億元,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企業經營規模從200億元快速發展到接近400億元,國內醫藥工業企業排名從第9名上升至第5名,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中國網記者:在擔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五年時間裏,我們注意到您持續關注醫藥創新平臺搭建、各類要素資源整合與配置等關鍵問題,還提出了有關推進我國民族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9條建議。您認為這些建議對醫藥行業高品質發展起到了什麼積極作用?

李 燕:作為一名來自醫藥界的人大代表,一直以來我始終聚焦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話題,帶領同事們尋找行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並提出客觀、科學的建議,不斷推動問題解決。過去五年,我先後提交了9條推動行業高品質發展的建議,佔全部提交建議的20%。內容既包括綜合性宏觀産業政策及配套、制度性瓶頸突破建議,也有産業升級突破的整體性思考性建議,還有創新平臺搭建、各類創新要素資源整合與配置等的建議,以及某一領域具體産業技術創新層面的建議。

這些建議在為國家制定相關産業政策、完善資源配套等方面貢獻了一定的建設性思路,也因此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積極回復。

2018年,我在提交的“支援民族醫藥産業創新升級發展,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提供堅實保障”建議中提出,要堅持創新藥與仿製藥並重,在確保臨床用藥可及、有效的基礎上,鼓勵新藥研發。建議不管創新藥還是仿製藥,在價值確定上,不應惟“身份論”,重視其臨床價值,優質仿製藥和創新藥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巧合的是,當年4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國辦發〔2018〕20號)正式發佈,相關規定與上述建議內容十分吻合。其中明確:“藥品集中採購機構要按藥品通用名編制採購目錄,促進與原研藥品質和療效一致的仿製藥和原研藥平等競爭”“將與原研藥品質和療效一致的仿製藥納入與原研藥可相互替代藥品目錄”“加快制定醫保藥品支付標準,與原研藥品質和療效一致的仿製藥、原研藥按相同標準支付”。

“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國産優質好藥,把中國人的藥瓶子緊緊攥在自己手裏”是我們齊魯制藥不懈的使命與追求,今後我將繼續聚焦行業發展,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傳遞業界聲音責任,為促進醫藥行業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網記者:創新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第一動力,依託創新去開發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才能持續推動高品質發展。企業如何更好的發揮創新主體作用?

李 燕:創新是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永恒話題,科技創新也是齊魯制藥一直以來的“發展密碼”和“重要引擎”,我們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創新主體地位,堅守實業報國初心,以滿足臨床需求為核心,以産品創新為先導,不斷滿足臨床需求,研發上市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國産優質好藥。多年來我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僅2022年度齊魯制藥研發投入達38.9億元,佔銷售收入的比重為10.4%。

持續完善科研體系,聚焦創新藥、仿製藥兩大業務板塊,齊魯制藥構建了以全球五大研發中心為主體的國際研發體系,擁有超過3000人的科研隊伍。構建了以濟南總部為研發主體,上游與齊魯制藥美國公司、國內外創新研究公司相銜接,下游與各子公司研發部相銜接,涵蓋化學藥物、生物技術藥物的早期發現、開發、産業化的完整創新研發體系。

緊跟國際創新藥物發展趨勢,齊魯制藥整合全球優質資源,持續開發“全球新”“全球好”藥物。在腫瘤、感染、肝病、自身免疫、代謝疾病等未被滿足重大疾病領域已佈局完善的創新藥物産品線,在研創新藥物項目90余項。“十四五”期間,預計上市多個創新藥物。

僅在過去5年多的時間裏,齊魯制藥研發上市新産品突破100個,多個國內首家或獨家上市品種,已成為臨床重磅藥物。如國內首個非小細胞肺癌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片”成功打破進口産品對國內市場長達10餘年的獨家壟斷,通過激烈的競爭把價格從最初5000元一盒降至目前295元一盒,把“天價藥”變為患者的“救命藥”。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安可達”上市3年多來,以其穩定的療效成為廣受臨床醫生歡迎的抗腫瘤藥物,受益患者超過100萬人次。

今後,齊魯制藥將會繼續發揮企業主體責任,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企業高品質發展,切實為百姓用藥減輕經濟負擔,努力推進醫藥創新成果更好服務人們生命健康,為民族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網記者:作為藥品行業的人大代表,對於民族醫藥企業創新、升級、發展,助推我國由“醫藥製造大國”向“醫藥製造強國”轉變,您有什麼樣的切身感受和經驗分享?

李 燕:民族醫藥産業不僅僅是關乎國計民生、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性産業,還是護佑人民生命、建設健康中國的基礎性保障。“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併為我們明確了行動措施。十四億人的健康中國,需要世界一流的民族醫藥工業,持續保持高品質發展,推動我國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的轉變,是制藥企業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更是擺在眼前的巨大發展機遇。

我國十四億人的巨大人口規模,要求民族醫藥企業緊緊立足這一實際,把高水準滿足百姓臨床用藥需求作為中心任務。

當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人們的用藥需求總體上得到了滿足,但仍然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臨床用藥的需求。未來,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健康中國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人民美好生活對生命健康的需求呈現更高層次、更加多樣、更為廣泛,加上我國老齡化的不斷加速,老年人健康保健需求將持續快速擴大,這些都將為我們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我們將大力實施高品質非專利藥的開發,通過實現國産藥替代來不斷降低藥價,更好地提升用藥可及性和可負擔性,降低百姓經濟負擔的同時大幅減輕醫保基金的支出,使其能夠把有限的資金服務於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依託巨大的市場規模,我們可以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攻關重大疾病領域新藥開發,以持續滿足這些未滿足的臨床用藥需求。通過生命健康保障需求的升級,引領民族醫藥發展升級,醫藥工業高品質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人民生命健康事業升級,形成良性互動。

與此同時,超大規模的醫藥市場,為我們醫藥産業立足國內需求,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産業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也為我們融入全球,整合全球資源建設醫藥強國提供了現實基礎。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