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2月10日電(記者張建松)10日,遠在火星執行全球遙感科學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已經在火星“上崗”兩週年。
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效果圖。(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通過一次任務實現了“繞、著、巡”三大目標。其中,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進入環繞火星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作為一位功能強大的“太空多面手”,環繞器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分飾了飛行器、通信器和探測器三大角色,創多項國內外首次。
天問一號在距離火星約220萬公里處拍攝的首幅火星圖像。(2021年2月5日發佈)。(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在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火星著陸前,火星環繞器在為期約3個月的停泊飛行中獲取了包含預選著陸區優於1米解析度全色影像圖、寬域彩色中解析度影像圖、多光譜資訊。著陸火星後,火星環繞器對真實落區、火星車巡視區域進行了成像探測,獲取高解析度影像。
進入遙感使命軌道後,火星環繞器完成了火星全球遙感探測任務,獲取了覆蓋火星全球的中解析度影像數據。利用這些影像數據,我國科研人員正在繪製國際先進的火星彩色全球影像圖。在環火擴展任務期間,火星環繞器實施了火衛一成像探測,獲取了我國首幅火衛一圖像。
我國首幅火衛一圖像(2022年7月23日發佈)。(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除科學載荷獲取的探測數據外,基於火星環繞器平臺的工程數據也取得豐碩成果。2021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太陽位於火星與地球之間,火星環繞器經歷了“日淩”考驗,環繞器因與地球之間的無線電通信受到太陽干擾而失去聯繫。
利用這次機會,在國家航太局支援下,中外科學家聯合,利用火星“日淩”期間的通信信號工程數據,獲得了太陽臨日空間日冕電漿體拋射速度、冕流波細節結構、初生高速太陽風流等研究成果。
目前,環繞器仍在“環繞火星”的崗位上,持續對火星開展多維度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