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奴後代到全國勞模 西藏四世同堂家庭新年話家史[組圖]

發佈時間: 2023-01-28 09:20:18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晉美 | 責任編輯: 李佳

新華社拉薩1月27日電(記者晉美多吉 孫非)在位於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扎西宗鄉雜村的家中,今年53歲的平拉穿上節日的盛裝,小心翼翼地將“全國勞動模範”獎章別在胸前。他的母親、80歲的次旦老人,一臉微笑地同家中小輩挨個行碰頭禮。

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經過一年辛勤付出,又迎來了一個幸福的新年。

今年,西藏農家年和春節“巧遇”同一天,習俗雖不同,但年味皆濃。從縣城買來的年貨,一家人製作的切瑪和卡塞(油炸麵食)等傳統供品和食品,紛紛擺上了桌。第四代的孩子們,也換上了嶄新的藏裝,頭戴綠松石點綴的頭飾,依偎在祖奶奶次旦的身旁。

看著眼前的熱鬧,次旦老人觸景生情,和孩子們講起了過去的故事。

  次旦老人正在和重孫女行碰頭禮(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次旦老人説,她出生於1943年。那時,舊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

作為“差巴”的她家,要向農奴主交名目繁多的賦稅,還要支差役。這些幾乎榨幹了家裏所有的收入,剩下的部分僅能勉強茍活。

“農奴一整年的辛苦勞動,填飽了農奴主的私囊,卻換不來自己的飽暖。”次旦説,小時候最怕下雨下雪,低矮的土坯房四面漏風、屋頂漏雨;沒有床,睡覺就在地上鋪一張掉光了毛的毯子;雨後屋內的地面泥濘不堪,毯子會浸在泥水裏。

“那時候過年,也有羊頭、切瑪可以吃。但即使是作為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也只能吃兩口嘗個味道,沒辦法敞開肚子吃飽。”她説。

1959年,雪域高原開啟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封建農奴制度被徹底廢除,次旦一家也迎來了春天。

戴著“全國勞動模範”胸章的平拉(右二),正一邊彈唱扎念琴一邊跳舞(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跟母親相比,在新社會出生的平拉和同輩的人們,有著時代賦予的闖勁兒。

年輕時,平拉的妻子利用農閒時間編織氆氌,他騎著摩托車把氆氌拿到附近幾個縣城裏售賣。但平拉心裏憋著一股勁兒:“等靠要來的脫貧不長久,靠自己勞動掙來的才踏實。”

於是,2015年,平拉貸款成立了拉孜縣利民合作社,將自家多年的編織活計擴大,生産氆氌、卡墊,還有扎念琴等民族特色手工藝産品。

這是平拉家所在的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扎西宗鄉雜村(1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因為對市場規律的不熟悉,最初幾年合作社的生意並不好。政府工作人員在了解到平拉的情況後,主動幫扶,不僅送來扶貧政策,還從縣裏請來老師教社員縫紉技藝、改進産品樣式,並且幫助聯繫銷路。

平拉也重整旗鼓,積極了解市場動態,提高技術、改進工藝,走出家鄉開拓市場,最終合作社起死回生,産品也遠銷距拉孜縣1000多公里外的西藏阿裏地區。

平拉在喝青稞酒。他胸前佩戴的全國勞模獎章是他最珍貴的寶貝(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19年,走上正軌的合作社搬遷至拉孜縣城産業園區,新廠佔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設立了22個生産車間。如今,合作社有正式員工75人,還有四百餘名村民通過為合作社代工生産手工藝品而實現增收。

2020年,平拉這個昔日農奴的後代,因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獲評“全國勞動模範”。

2022年,合作社凈利潤77萬元。

  這是挂在平拉家中的“全國勞動模範”證書(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如今,平拉的孩子們都已走上工作崗位,用奮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孫輩們走進學堂,用知識鋪就自己成長的道路。

80歲的次旦老人雖然對兒子的事業不甚了解,但卻深深體會到了“日子一點一點好起來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起來了”的幸福感。

“我們合作社産品商標叫‘紐酷’,藏語意為‘發芽’。”平拉説,世代身為農民,作物發芽孕育農民一年的希望,“我們的好日子,也要像這樣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新春裏,四世同堂的屋檐下,儘是天倫之樂。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