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找到調控水稻小麥穗發芽的“開關”

發佈時間: 2022-12-06 08:58:36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作者: 帥俊全 褚爾嘉 | 責任編輯: 楊佳

經過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團隊和高彩霞團隊日前找到了調控水稻、小麥穗發芽問題的兩個“開關”,包括負調控種子休眠的關鍵基因SD6和正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ICE2。研究者認為兩個基因“雙劍合璧”,有望為因種子穗發芽導致的大規模農業損失提供解決方法。該成果12月6日線上發表于《自然—遺傳學》雜誌。

作物馴化過程中由於更多考慮高産、優質、抗病蟲及耐受逆境性狀,常常忽視了對種子適度休眠的保留,從而導致很多作物如水稻、小麥會發生穗發芽現象(種子收穫前成熟期如遇連陰雨不能及時收穫,常出現部分籽粒在穗上發芽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作物的産量和品質,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影響下季播種。因此,找到水稻、小麥等控制種子休眠的關鍵基因,闡明種子休眠調控的分子生理機制,挖掘其優良等位變異,對解決水稻等作物穗發芽災害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科研團隊通過利用強休眠的水稻品種卡薩拉斯和弱休眠水稻品種日本晴構建染色體單片段代換係,成功地從強休眠水稻品種中克隆到一個控制水稻種子休眠的關鍵基因SD6,並證實了SD6負調控水稻種子休眠。通過篩選SD6互作蛋白,研究團隊發現了另一水稻轉錄因子ICE2,且ICE2正調控種子休眠。

研究團隊發現SD6/ICE2分子模組是能夠感知周邊環境溫度的種子休眠調控因子:在常溫條件下,SD6基因表達維持高水準,發揮其功能,而ICE2基因功能則受到明顯抑制,從而促進種子萌發;在低溫條件下,SD6基因功能則受到明顯抑制,ICE2基因表達量上調,進而發揮功能,從而使種子維持在休眠狀態。即通過感知外界環境溫度變化,SD6/ICE2此消彼長,進一步控制種子中植物激素脫落酸含量,從而調控種子休眠強度,確保其適應自然季節更替,繁衍成功。

研究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水稻易穗發芽品種天隆619、武運粳27號以及淮稻5號中的SD6基因進行改良,發現改良的水稻材料在收穫期遭遇連綿陰雨天氣,其穗發芽情況顯著改善。研究團隊對小麥品種科農199的TaSD6基因進行改良,也可以大大提高小麥穗發芽抗性,表明SD6基因在水稻和小麥控制種子休眠的功能是保守的。這些研究成果都表明,SD6在水稻、小麥穗發芽抗性育種改良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