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象比鄰,共用綠色家園——雲南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樣本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2021年夏天,“短鼻家族”15頭亞洲象從雲南西雙版納北移南歸,引發世界關注。
位於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象谷是野生亞洲象的傳統棲息地。野象出沒使野象谷這個著名旅遊景區更加受到關注。然而,在距野象谷不遠的景洪市大渡崗鄉關坪村中田壩村小組,村民們有些發愁:亞洲象應該保護,可是田裏的糧食、水果,幾乎都被野象吃光,怎麼辦?
中田壩村民們的煩惱,也是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地亞洲象活動地區普遍存在的矛盾。如何化人象衝突為人象和諧共生,如何既保護亞洲象又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為考驗當地政府及民眾的一大難題。
雲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要求雲南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多年來,雲南亞洲象活動地區幹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化解人象衝突,努力促進人象和諧。日前,本報記者與雲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組成調研組,深入雲南西雙版納州、普洱市等亞洲象棲息地及其活動地區,尋求實現人象和諧共生的新路徑,探索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模式。
8月1日,象群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山林間覓食。新華社發
1、愛象護象 保護亞洲象生存家園
在亞洲象的棲息地,人們一直守護著亞洲象的家園。
30多年來,我國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從150多頭增長到目前的300多頭,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一帶,目前活動範圍覆蓋7個縣市區、40多個鄉鎮。
全國首個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坐落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野象谷,那裏的工作人員被稱為“象爸爸”。“大象醫生”保明偉介紹説,去年7月,小象龍龍因為腿部被藤篾纏繞受了重傷,被象群遺棄在茶園。保明偉和“象爸爸”第一時間將龍龍帶回救助中心救治。幾個月過去,龍龍的腿傷基本痊癒,長高長壯了。救助中心成立13年來,成功救助受傷、受困亞洲象13頭,當場放歸4頭,人工繁育1頭。
當地群眾也熱心參與亞洲象救護。今年9月,在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有群眾報告一頭幼象掉進了蓄水池,因水位較深無法脫困。林業救援人員迅速趕到現場,鑿開水池放水救援。得到幫助的小象爬上了岸,與兩頭亞洲象會合回到了森林中。
象群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溯溪而行。沈慶仲攝/光明圖片
為解決亞洲象到農田覓食等問題,普洱市探索建設“大象食堂”(即食物源基地)。在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曼老江畔的680畝食物源基地,思茅區副區長史進對調研組説:“這裡是政府和村民共建的‘大象食堂’,農戶種植玉米,政府每畝補助200元,玉米被大象採食後,剩餘玉米歸農戶,農戶還可得到保險補償。既避免大象進入村莊,也為大象提供了食物,還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建‘大象食堂’,就是要讓大象吃飽,大象安全了,人才能安全。”普洱市林草局動植物保護科科長周智韜説,普洱市今年新增食物源基地7000畝。林業人員還在象群活動路口投放玉米、食鹽等食物,引導象群遠離村莊和人群。
為給亞洲象提供更好的棲息繁衍場所,西雙版納積極建設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亞洲象棲息地。據保護區關坪管護站站長楊帆介紹,關坪片區常有亞洲象4群共41頭,為保護亞洲象,管護站恢復棲息地1500畝,建設食物源基地730畝,為引導大象改變依賴吃糧食作物的習慣,專門種植象草、甜竹、棕葉蘆等大象愛吃的植物。
西雙版納州林草局副局長刀建紅説,全州在加強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02萬畝建設管理的同時,為引導外溢亞洲象群回歸保護區,根據亞洲象的棲息環境和取食習性,累計建設食源地、修復棲息地9629畝。
3月16日,無人機拍攝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灑鎮曼點村委會曼呂村小組。新華社發
為保護動臘縣南部及邊境地區的跨國象群,西雙版納州政府與寮國北部三省政府共同在中老邊境劃定了20萬公頃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已召開13次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交流年會,開闢了中國生態保護跨境先河。
近幾年,普洱市編制了亞洲象保護的校本教材、宣傳手冊,在普洱學院、普洱二中等學校建立教育示範基地,提高了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護象意識。走進普洱學院亞洲象自然生態展館,調研組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大象標本。“這是雲南高校第一個以亞洲象為主題的科普教育館,是雲南講述大象故事、展示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的一個窗口。”亞洲象自然生態展館副館長章靖説。
2、人象分離 增強當地群眾安全感
在普洱市江城縣康平鎮亞洲象監測員刁發興的家中,他激動地拿出無人機給調研組展示他拍攝的亞洲象活動視頻,“我們把大象當家人,給江城的每頭公象都取了名字,便於識別;有些象也認識我,今年2月,我看見‘大長牙’在公路上正要踩一輛轎車,急忙高聲呵斥,‘大長牙’看我一眼,縮回腳轉身走了。”刁發興説。刁發興率領的15名監測員負責江城縣的亞洲象跟蹤監測,風餐露宿,24小時監測預警,避免人象遭遇。
當前,西雙版納、普洱、臨滄都建立了亞洲象監測預警系統,保護人象安全的技術手段日益現代化。據普洱市林草局副局長趙斌介紹,2021年,普洱購置了18架紅外線無人機,今年普洱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專業護象隊伍和64名監測員組成的村寨護象隊伍。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趙建偉演示了亞洲象監測預警平臺,調研組從平臺上看到了監測點亞洲象活動的實時情況。“西雙版納安放了600台紅外相機、177套智慧廣播、21個攝像頭,紅外相機對亞洲象的識別率達99%,13~15秒內就能發佈預警。”趙建偉説。
除了監測預警,監測塔、防象欄、防象溝、避象亭、電子圍欄等防象設施也逐步推廣,築起一道道人象安全屏障。
2021年11月20日淩晨5點,一頭野象破開思茅區蚌弄村蚌弄小學的鐵門,闖進校園尋找食物,“幸虧當天是星期六,學生不在學校,沒有人受傷!”蚌弄村黨總支書記陳磷椿心有餘悸。第二天,當地政府迅速加高學校圍墻,在校門口安裝碗口粗的鋼管防象欄,擋住野象,保障師生安全。
景洪市大渡崗鄉香煙箐村的23戶村民原本居住在野象谷深處的老寨,野象活動頻繁。為避免人象衝突,2015年,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組織全村搬遷到香煙箐,2018年,又在香煙箐村周圍修建了兩米多高的防象欄。“現在安全多了,睡覺都安心了!”在村裏開農家樂的李文才説。
在普洱市江城縣康平鎮大樹腳村,一座10余米高的亞洲象監測塔矗立在5個村莊中間,站在監測塔上層,可以看到五個村莊附近的情況,監測塔下方就是大象經常取食的田地,塔下還留有大象的腳印,監測塔既便於觀測大象,也成為周邊群眾的緊急避險點。
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成立了人象衝突矛盾糾紛調解室,掛牌了人象和諧法律服務站,化解人象矛盾糾紛。至今六順鎮調解了6起象損糾紛,為群眾提供3次法律援助,爭取到未及時賠付象損資金270余萬元。
西雙版納自2010年在全國率先開展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試點,補償亞洲象等野生動物肇事帶來的損失,後在全省、全國推廣。據雲南省林草局野生動物保護處處長李鵬介紹,2019~2021年,全省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投保1.93億元,補償了10.8萬餘起野生動物肇事損害事件。
“2021年,普洱野生動物肇事保險補償2100余萬元,其中亞洲象肇事補償佔七成以上,起到了兜底作用,減少了群眾損失,緩解了人象衝突。”周智韜説。
在西雙版納野象谷,調研組看到了亞洲最長的高空觀象棧道,打造了“人在空中走,象在地上逛”的人象和諧生態遊覽模式,形成了以亞洲象生態家園為代表的人象和諧共生發展業態。臨滄市南滾河地區生活著約30頭亞洲象,班洪鄉南朗村大力打造“南廊記”品牌,發展“大象米、大象茶”等生態産品,探索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雙促進的路徑。
3、破解困境 讓人象各得其所和諧共處
“網路上傳播了亞洲象萌寵可愛的一面,卻忽視了野象猛獸的一面。既保護好亞洲象,又保護好當地群眾的生命和財産安全,雖有明顯成效,但也還有許多難題需要破解。”多年從事亞洲象保護工作的刀建紅告訴調研組。
近幾年來,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的擴大,西雙版納、普洱約有三分之二的亞洲象長年在自然保護區外活動,亞洲象的活動區域常與當地群眾的生産生活區域重疊,人象衝突時有發生。
亞洲象會到莊稼地裏尋食,有時會進村找食物和鹽巴,容易與村民遭遇。在西雙版納和普洱,野象肇事傷人事件時有發生,受襲人員多是在田地或路上遭遇野象的村民。當地群眾保護大象的意識較強,但自我安全意識仍然薄弱。
據了解,在亞洲象長年分佈區、重要棲息地和主要象道附近,有防象設施的村寨還不多,太陽能路燈、避象塔等設施也相對不足。
中田壩村的村民就有些擔心,西雙版納有防象設施的村寨僅有香煙箐村和關坪村委會三六隊。30多年前中田壩附近就有亞洲象活動,如今周邊亞洲象達30多頭,村口無防象設施,大象進村時只能靠監測員及時通知大家回家躲避,而這是當地多數村寨的常態。
周智韜表示,“普洱市有防象設施的學校只有兩所,林草部門在3個村寨修了22公里電子圍欄,因為地方財力有限,還有很多村寨、學校沒有防象設施,需要住建、教育、交通等部門共同努力。”
此外,村民關心的還有亞洲象肇事補償標準:糧食、經濟作物常被野象吃掉或毀壞,但補償標準不高。
關坪村原黨總支書記陸代榮算了筆賬:“畝産值1200元的稻穀,一畝賠900元,一株可收入1000多元的橡膠樹賠35元。田地裏只要有大象,大家都不敢去幹活,造成的間接損失無法得到補償。”
為了減少損失,中田壩村近年減少種植大象愛吃的玉米、水稻,改種芒果等水果。“想不到現在大象也喜歡吃芒果,7月30日大象就來吃了兩噸多芒果,弄斷了400多棵芒果樹,全村損失3萬多元。”身兼保險公司勘察員的護林員張建介紹説。
“希望保險補償標準達到或接近市場價,因為亞洲象保護是全國、全世界的事。”陸代榮説,“正因為補償低,有些村民就冒險到田地裏搶收糧食,容易受到野象攻擊。”
針對村民們的意見建議,刀建紅解釋説:“近幾年,保險補償標準已經逐步提高。但因為野生動物肇事保險是由地方政府投保,如果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都按市場價補償,那麼一年保費就需要1~2億元,地方財政無力承擔如此鉅額的保費。”
調研組了解到,在亞洲象活動區域,除防象設施、肇事保險投入不足外,亞洲象監測、食物源基地建設的投入也有不足。在亞洲象活動頻繁的江城縣、思茅區等地,用於亞洲象監測的無人機數量還較少。隨著救護的野象數量不斷增加,亞洲象救助與繁育中心也面臨著急需改擴建但無資金的困境。
“‘大象食堂’能有效減少人象衝突,普洱市需要建設至少十萬畝‘大象食堂’才能滿足大象需要,但因為財力有限,至今只建了7000畝。”周智韜説。
許多基層幹部和村民認為,保險補償不能根本解決人象衝突問題,希望把亞洲象和村民生産生活的區域分隔開來,讓亞洲象回到自己的棲息地,各得其所,和諧相處。
要讓亞洲象都回到自然保護區,回到自己的家園,就要恢復和建設好亞洲象棲息地,但保護區內的疏伐間伐等恢復棲息地的措施受到相關規定的限制,這是基層林草部門的困惑。
調研組了解到,目前除景洪野象谷、臨滄南滾河對發揮亞洲象品牌優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方面有一些探索外,多數地區還處於被動防象的處境,化解人象衝突、實現人象和諧共生,還任重道遠。
4、凝集眾智 為化解人象衝突建言獻策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人象衝突?如何克服實踐中的重重困難?如何能使亞洲象保護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調研過程中,針對這些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紛紛建言獻策。
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建議從推動中央財政支援的全國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政策體系建設等方面,持續優化完善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政策制度。
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提出,應大力加強我國亞洲象及其棲息地的基礎研究,揭示亞洲象群遷移規律、棲息地承載力等,為科學管理亞洲象、促進人象和諧發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高級工程師李維薇建議,應鼓勵引導創作亞洲象文創和傳播産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擴大亞洲象“朋友圈”,構建面向東南亞亞洲象13國棲息地的“亞洲象保護命運共同體”。
“雲南對亞洲象的數量調查精確到了個位數,對亞洲象的活動做到了實時跟蹤監測,對亞洲象肇事實行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制度,這些成果和措施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第一次。”李鵬説,要強化安全防範聯防聯控,實施安全防範工程,爭取逐步提高保險補償標準,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
調研組了解到,為推進亞洲象種群及棲息地保護,國家林草局、雲南省積極探索開展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已于2021年7月啟動創建亞洲象國家公園。
5、命運與共 人象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路徑
調研組認為,雲南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續加強亞洲象保護,促進人象和諧共生,成為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生動實踐,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探索,形成了以亞洲象保護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雲南經驗。
經驗一:建立健全亞洲象保護政策體系。制定實施《關於進一步加強亞洲象保護管理的通知》等政策,為亞洲象保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
經驗二:實現亞洲象系統性保護。在全國率先實施保險、管理、救護、監測等保護措施,創造性地實施食物源基地建設、跨境保護等措施,持續增加保護投入,改善亞洲象生存環境。
經驗三:科技創新支撐保護管理。用科技的手段開展亞洲象繁衍和救助、亞洲象監測預警等工作,有效保障了人象安全。
經驗四:積極發展生態産業。探索發展“生態旅遊+”,努力實現保護髮展雙促進。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推進人象和諧共生,調研組結合調研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建議一:同舟共濟,推動人象和諧共生理念的現代化。牢固樹立和普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亞洲像是全中國和全人類共同財富”“生命至上”的理念,形成共建人類與亞洲象和諧共處美好家園的社會共識。
建議二:創新機制,推動人象和諧共生實現機制的現代化。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援雲南創建亞洲象國家公園,出臺《亞洲象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系統性加強亞洲象棲息地的保護與建設,推廣人象保護工程,建設好亞洲象的家園。
建議三:科技支撐,推動人象和諧共生科技手段的現代化。強化亞洲象的基礎性研究,為亞洲象保護管理提供科學支援,科學確定亞洲象國家公園邊界範圍和管控分區,增強亞洲象監測力量,擴大監測覆蓋面,提升監測預警水準。
建議四:資金保障,推動人象和諧共生保障機制的現代化。國家和雲南省設立亞洲象保護專項財政資金,加大亞洲象保護資金投入;依法設立中國亞洲象保護基金會;將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納入財政政策性保險,使野生動物肇事補償不低於市場標準。
建議五:綠色發展,推動人象和諧共生可持續性的現代化。立足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的資源優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示範帶,發揮亞洲象品牌優勢,設立産業發展基金,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産業,促進亞洲象保護和地方經濟社會綠色共贏發展。
建議六:國際合作,推動人象和諧共生全球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加強與南亞、東南亞亞洲象主要分佈國家的亞洲象保護合作與交流,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的合作,完善和推廣中老緬亞洲象跨國保護機制。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光明日報調研組成員:雲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張憲偉,副主任、二級研究員王澤華,研究員張俊敏,經濟師丁美玲、汪玲;光明日報記者張勇)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02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