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小微濕地面積雖小,但數量眾多,蘊含著巨大的潛能。如何善加保護和利用,讓其潛能充分釋放?10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東道國活動——小微濕地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論壇在武漢東湖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中外專家圍繞論壇主題,分享典型案例和真知灼見。
本次會議由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重慶市梁平區人民政府、江蘇省淮安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會議邀請了張明祥、袁興中、呂憲國、籍榮生、Matthew Simpson等5位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我國廣泛分佈的各種類型小微濕地的科研方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分別做了主旨發言。
作為中國小微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典型代表,來自重慶市的梁平區和江蘇省的淮安市分享了所在區域的小微濕保護案例,展示小微濕地保護成效。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院長張明祥教授,分享了重慶市梁平區成為新晉國際濕地城市的經驗。這座三面環山、一面是平壩,沒有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的城市,靠什麼獲此殊榮?他認為,靠的是三張生態牌:全域濕地、城市濕地連綿體和“小微濕地+”。
其中,“小微濕地+”是梁平因地制宜,在全國率先探索推廣的小微濕地保護與利用模式。截至目前,當地已建成400個各具特色的小微濕地。它們與生態保育、環境整治、鄉村民宿等多種功能相結合,拉動了旅遊熱,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民因此格外珍惜和保護身邊的這些小微濕地。
“保護一定要與利用有機結合,才能激發人們保護小微濕地的積極性。”張明祥説。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袁興中教授線上上分享了梁平雙桂湖小微濕地的保護與利用的特色案例。比如,該環湖建設了不少像水泡似的“泡泡小微濕地群”,讓流經小微濕地的地表水經過層層凈化後流入湖中。這樣既保護了湖泊水質,也讓小微濕地群本身成為市民遊憩的景觀。
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呂憲國研究員分享了松嫩平原小微濕地基本特徵與修復案例,並從東北小微濕地形成原因及驅動機制進行了探討,評價了松嫩平原小微濕地在維持區域水分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的生態功能,並建議從景觀尺度合理優化配置小微濕地,保障農林牧漁産業可持續及區域生態安全,促進三生融合的綜合協調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淮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副局長籍榮生先生在會上分享了江蘇省淮安市小微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成功經驗。近年來,淮安市積極爭創“國際濕地城市”稱號,依託優良的濕地自然稟賦與發展潛力,強化全市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新路徑,與濕地鄉村(社區)緊密結合,在全域開展的小微濕地網路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濕地科學家學會歐洲分會主席、專業濕地科學家認證項目全球化委員會會長馬修辛普森在發言中談到了歐洲視角下小微濕地的現狀和威脅因素,直面小微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問題,強調小微濕地對於當地人口提供的多重惠益。他還分享了英國一處河流旁生態功能退化的小微濕地修復和管理的成功經驗,為小微濕地的生態修復和惠及民生福祉打開了思路。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軒波博士作了《鄉村小微濕地保護修復與合理利用模式研究》的介紹,指出中國的小微濕地大量分佈在鄉村區域且具有特別重要的生態功能,蘊含著生態、生産、生活“三生融合”的模式,保護修復與合理利用小微濕地模式,創新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此外,張軒波博士還解讀了《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規範》國家標準;朱正傑博士解讀了COP14關於《加強小微濕地保護和管理》的決議草案。小微濕地獨特的生態功能,得到了國際社會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認同。(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