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讓農民人人都有技能 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圖]

發佈時間: 2022-10-16 09:53:5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楠

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通道”第一場採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

中國網10月16日訊(記者 董寧)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通道”第一場採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辦。

瀾滄縣地處我國的西南邊陲,曾經是深度的貧困地區。2015年, 60歲的朱有勇成為了脫貧攻堅的一員,他把實驗室搬到了田間地頭,幫助農民用冬閒田種上了冬季馬鈴薯,推廣了林下中藥材,開辦了農民技能培訓班,讓農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收成。

談到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新實踐,朱有勇説,我住在蒿枝壩村,脫貧摘帽以後,農民的口糧從粗糧換成了大米。但是我們村沒有水田,只有旱地。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成功地研發了水稻旱地種植的新技術,實現了水稻上山旱地種植,解決了口糧生産的難題。水稻上山有兩個創新點:第一個創新點就是水稻的旱地分蘗。自古水稻都是種在水田裏面,一根秧苗變成一棵稻株。我們選育了一系列的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在旱地條件下與水田一樣,分蘗完成,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二個創新點是旱地除草,旱地的雜草比水田多得多,我們根據雜草的生長規律,創建了雜草萌芽期的封草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

水稻上山很受農民歡迎,今年雲南推廣了50萬畝,蒿枝壩村推廣了405畝,最高畝産788公斤,最低634公斤,總産28萬公斤。蒿枝壩村277人,每人平均産量超過了1000公斤,飯碗牢牢地端在了我們自己的手中。

水稻上山是我們學習總書記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具體的實踐。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多的科技創新。

【聽黨代表説】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 大道有我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