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于江濤:從技校生到全國勞模

發佈時間: 2022-10-12 16:38:0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董寧

二十大代表、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聯合裝置車間技術員于江濤。(受訪者單位供圖)

    9月5日,于江濤早早來到車間主控室,觀察線上實時優化系統的運作情況,指導班組員工動態調整工藝參數,確保油品品質。隨後,他又與操作人員一起到現場巡檢。

 “裝置就像自己孩子,幾天不見,心裏總是放心不下。”看到裝置生産運作平穩,剛剛赴濟南參加完理論宣講的于江濤如釋重負,眼睛不自覺地瞇成了兩道彎。

     于江濤,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聯合裝置車間技術員,是土生土長的齊魯石化人。他技校畢業,紮根一線27年;他專注創新,近年來完成課題200多項,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累計創效過億元;他10年潛心攻關,獨創虛擬生産裝置模擬系統;他開設“勞模課堂”200多場,培養出多名裝置專家和技術骨幹,從煉油行業一名操作工,成長為全國首屆“十大創新工匠”、全國勞動模範,于江濤勞模創新工作室也成為中國石化首批示範性職工創新工作室。

 

孜孜不倦 :從“靠邊站”到裝置“活流程”

 

    1995年,17歲的于江濤技校畢業後,進入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成為司爐崗位的一名操作工,那時的他曾一度迷茫過。在人才濟濟的煉油行業,無論是拼學歷,還是論經驗,他都得“靠邊站”。

    于江濤的父母是齊魯石化第一代建設者,1966年,為擺脫用油之困,為滿足民生之需,他們在荒山野嶺上手拉肩扛建成了煉油廠,守護了一輩子。小時候,只要生産有異常,父母就立即奔向廠區的場景,讓于江濤歷歷在目。

    父親“一定好好幹”的叮囑,像賽場上的接力棒,讓他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我這一棒,不能差!”他暗下決心!

    常減壓裝置是原油入廠的第一關,自身吃“粗糧”,加工重質原油,為下游産“細糧”,是“難伺候”的裝置。設備多、流程長,換熱器就有200多臺,置身裝置中“看不到天”,管廊上縱橫交錯。

為了吃透這套裝置,于江濤卯足了勁兒。上班查流程、畫流程,有時下了班,在現場一泡就是三四個小時。進廠時還犯難的于江濤,沒多久,就成了同事眼中的“活流程”。

    2007年,在山東省舉辦的青工職業技能大賽上,他一舉奪得 “常減壓蒸餾操作工”和“電腦多媒體操作員”兩個競賽第一名。

    同事們評價他,“不僅能幹,還愛琢磨。”

    2008年,齊魯石化新建常減壓裝置提上日程,于江濤作為技術骨幹被“委以重任”,被抽調參與新裝置的建設開工。作為企業方的技術負責人之一,初期主要負責審核設計圖紙、現場施工檢查監督以及操作規程、編寫裝置投料開工方案等工作。“面對5000多張圖紙,于江濤吃住在現場,爭分奪秒,發現100多項設計漏洞,火速整改,為新裝置中交贏得時間。”車間黨支部書記相偉説。

    裝置一次開車成功並穩定運作後,于江濤逐漸摸透了減壓塔的“脾性”,愛琢磨的他帶領團隊實施了抽真空改造,實現蒸汽節約最大化,第一年就節約8000余噸蒸汽,降低了成本。

二十大代表、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聯合裝置車間技術員于江濤。(受訪者單位供圖)

 

戮力前行:創新種子育蔥郁之樹

 

    2014年,齊魯石化成立“于江濤勞模創新工作室”,讓于江濤有了更大的創新平臺。

    每月兩次技術攻關,圍繞生産問題召開“諸葛亮會”,深入裝置現場破題解惑,是于江濤的“規定動作”。他敢於首創原創,既然是攻關,就一定要解決瓶頸問題,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工作室成員都是常減壓專業的“大拿”,借助勞模創新工作室平臺,他們立足生産實際,千方百計搞優化、解難題,將創新成果用於生産,助力企業創效。

    煉油廠第四常減壓裝置電脫鹽系統運作效果差、能耗高,影響裝置穩定運作。于江濤帶領工作室成員分析影響電脫鹽系統運作效果的因素,開展技術攻關,制定改進方案並實施後,電脫鹽運作穩定,原油含鹽量大幅降低同時,降低了電耗,短時間內節電60余萬度,效果顯著。

    有一次,受到給樹木打藥的噴霧桿啟發,于江濤聯想到空冷沖洗設施費時、費水、費力的問題。他對空冷沖洗方式展開創新性研究攻關,反覆構思,精細設計,多次實驗後,一個多角度、易連接沖洗噴頭應運而生。

    實踐證明,使用新型空冷噴頭沖洗後的四常裝置常頂空冷投入使用後,極大提高了沖洗效率,降低了出口溫度,節能降耗顯著,在全廠裝置得到推廣……

    于江濤還大膽打破廠際界限,和下游裝置開展互動,與兄弟單位聯合攻關。面對面溝通生産問題,相互了解工藝流程和指標參數,構築起了上下游裝置協作的聯動攻關平臺,為破解生産難點和技術瓶頸共商點子、共謀高招。

    近年來,于江濤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完成攻關課題200多項,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40多項榮譽,累計創效過億元。

“于江濤一身的好技術從不藏著掖著,他總是主動和別人分享對技術問題的理解和感悟。”相偉介紹,8年間,于江濤開設“勞模課堂”200多場,帶思想、帶技能、帶作風,為專家團隊成員的快速成長、青年成才搭臺豎梯,助力人才快速成長,吸引一大批員工參與。多名成員成長為裝置專家,很多轉崗員工成為了崗位技術骨幹。創新種子悄然在車間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大家用創新來推動裝置高效運作。

    參加工作這些年,于江濤走遍了第四常減壓裝置的每一個角落,撫摸過每一條管線、每一台設備,斗轉星移中奉獻著熱血的青春,日夜星辰中書寫著奮鬥的歷程。烈日下、風雪中,70米的減壓塔頂留下了他動改流程的身影,酷暑裏、寒夜中,40米高的裝置平臺上刻下了他觀察數據反覆攀爬的腳印......

二十大代表、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聯合裝置車間技術員于江濤。(受訪者單位供圖)

 

永不言棄:獨創虛擬系統,窺探裝置“五臟六腑”

 

    2022年4月27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在北京開幕。作為中國石化30項參展成果之一,于江濤獨創的創新成果亮相創新交流大會深圳會展中心。

    作為于江濤創新工作室最年輕的一員,2020年入職的大學生劉宗迪説:“師傅的虛擬現實技術高度還原了裝置現場,是員工查流程、看設備內部結構的實用‘寶典’,能讓我們這些裝置‘小白’快速成長起來。”

    據于江濤介紹,虛擬生産裝置模擬系統的研發靈感竟源於一場意外。

    一次減壓塔工藝處理中,新員工因為不熟悉內部構造,操作失誤,差點導致裝置停工。

    裝置裏的重要設備新員工平時很難看到裏面的構造,除了查初始設計資料,就只能等幾年一次的大檢修才能“一窺究竟”。

    這件事讓于江濤觸動很大,“如果平常能看到裝置的‘五臟六腑’,不就能避免或減少操作失誤嗎?”想到這裡,他一下子興奮起來。

    于江濤自己也沒想到,一個閃念,幾乎佔據了他10年的業餘時間。

    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flash製作的于江濤找來第四常減壓裝置建設時和近年來所有改造過的流程圖,自學3D繪圖和動畫製作軟體。

    每天下班,于江濤都要忙到下半夜,一邊學習一邊摸索。有幾次,由於電腦運作不穩定,熬了幾個通宵才出來的成果,瞬間泡了湯,于江濤崩潰地想哭。深夜裏孤獨奮戰,有時候抓狂得大腦一片空白。

長時間熬夜,于江濤有了明顯的“熊貓眼”。身邊有人勸他,沒有人逼著你,費這勁幹啥?但于江濤堅信,這件事有意義,也一定能成功。

    10年時間,憑著一股韌勁,他繪製了1000多個閥門、5000多米管線、100多個塔器、幾十萬個內構件,錄入幾百萬個數據……硬是把整套常減壓裝置完整、準確、立體化呈現出來,工藝流程、物料走向和設備管線內外部結構一目了然,各類機泵參數、管線材質等數據一應俱全。

    于江濤沒有止步,又用了一年時間,將VR虛擬現實技術與3D模型結合,2019年開發出虛擬生産裝置模擬系統,實現了裝置可視化、沉浸式立體倣真,為生産優化、設備維護、員工培訓闖出了一條新路,成為中國石化系統內首個由員工自主研發完成的虛擬現實項目。 文 劉芳芳 (齊魯石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