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張芳華:情係人民 共擔風雨

發佈時間: 2022-10-12 11:03:3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徐嫩羽 | 責任編輯: 董寧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中國氣象局供圖)

 

清晨6時,張芳華已來到中央氣象臺會商室。作為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她坐在幾臺電腦前,忙著查閱各種資料、簽發天氣公報和預警資訊,同時為每天8時的全國天氣會商做準備。

從業22年,寒來暑往,從春季大風到冬季寒潮,天氣在變,但“一年四季不放鬆,每個過程不放過”的執著不變。張芳華在會商中與受天氣影響地方的省級氣象臺預報員“會診”全國天氣變化和影響,並提出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指導意見。

地圖的方寸之間,雨雪風霜,從基礎預報崗到國家級首席崗,張芳華的崗位在變,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初心未變。

天氣預報是概率科學,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但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張芳華就在這風雲變幻中探尋規律,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分擔風雨;在狂風暴雨中搶得先機,為人民的生命安全提前發出預警,守護一方平安。

喜歡、值得,樂在其中的科學家

“降雨的間歇期是什麼時候?”“颱風路徑不確定性對暴雨落區有多大影響?”……一本厚厚的本子,記錄了張芳華經歷的天氣預報過程。她坦言,就像沒有兩片葉子是一樣的,沒有兩次天氣過程是完全一樣的。“預報技術水準提升,沒有捷徑可走。”張芳華注重每一次天氣過程的機理分析和每一次預報經驗的總結,不斷接近預報準確率的極限。

大氣科學有很多未知領域等待科學研究。複雜地形區的暴雨預報是大氣科學界的難題,張芳華自2008年開始就針對這一難點開展研究,提出四川盆地鋒面暴雨和暖區暴雨的預報誤差特徵及可能原因,組織團隊進行客觀定量檢驗,為改進複雜地形下的暴雨預報提供科學依據,並有效提高了預報準確率,得到預報員廣泛認可,也為當地防災減災贏得先機。

22年來,張芳華一直在國家級氣象預報業務一線。“喜歡,值得,樂在其中。”她一直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幸福的。也是這樣的執著與堅持,讓她成長為中央氣象臺首位女性國家級首席預報員。

“國家級首席預報員”與其説是光環,不如説是責任,時刻激勵她以最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她“沉浸式”地投入到預報工作裏,盡可能多地掌握天氣變化規律。因為,在她小小的一方辦公區域裏,延伸出的是全國乃至全球的天氣;在小小的一張天氣圖中,畫出的不僅是暴雨落區,更是地方政府平安轉移群眾的路線圖……

張芳華説:“職稱有天花板,但預報是永無止境的。”這麼多年,她一直是這麼做的: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認真積累經驗、總結規律,作出綜合判斷。2020年江淮流域超強梅雨、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2022年“暹芭”颱風……在一次又一次重大天氣過程預報服務中,在一次又一次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中,她交出滿意的答卷。

沉著、果斷,突破自我的“神算子”

如果説暴雨落區預報是在跟老天爺“搶時間”,那麼重大活動的氣象保障就是在跟老天爺“要時間”。

今年2月20日,北京冬奧會最後一天,高山滑雪混合團體比賽順利進行,備戰多年的運動員在賽場一展風采。比賽結束,賽場風力明顯增大。張芳華松了一口氣,直言“人努力、天幫忙”。

高山滑雪項目受風速影響極大,此前已因大風原因調整了比賽時間,如果風速仍“不合格”,運動員只好遺憾離場,而這也會成為張芳華的遺憾。

為了給比賽選擇最佳時機,作為中央氣象臺保障專家組組長的張芳華,在比賽的前一天22時,還在和前方的同事會商天氣,尋找風速減小的“窗口”時間。面對複雜的天氣形勢,作為專家組組長,張芳華需要為預報“拿主意”,在重大決策時沉著冷靜,在需要決斷時果斷拍板。

看似簡單的預報結論,背後凝聚了張芳華和團隊成員多年的努力。2019年,張芳華第一次來到延慶賽區,就感受到“一山有四季”的山地天氣特點,走幾步,風速、風向就有可能不同。翻閱歷史氣象資料後,擅長全國預報的張芳華,更感受到了山區局地預報的難度:降溫、降雪、大風等賽事高影響天氣隨時可能出現。

北京冬奧會是唯一一屆在大陸性季風主導的氣候條件下舉辦的奧運會,在瞬息萬變的山地氣候中,作出“百米級、分鐘級”預報,難度極大。

面對巨大的挑戰,張芳華頂住壓力,在冬奧會的賽場上,與自己展開了競賽:實地考察當地小氣候,自學山地氣象天氣學原理,並在一次次測試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她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改進新增積雪客觀預報技術,為賽事服務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開發氣溫和風的客觀預報方法,彌補了賽區複雜地形下氣象要素預報技術的薄弱環節。

最終,北京冬奧會順利産生109塊金牌,沒有一場比賽因天氣原因取消。對此,北京冬奧組委副主任楊樹安表示,一流的氣象保障在北京冬奧會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就連國際奧會主席巴赫在參加1月30日開幕式綵排後,也忍不住問預報人員:“你們是怎麼做到如此精準預報的?説幾點下雪就幾點下雪。”

傳承、擔當,不辱使命的“工匠”

“氣象事業從延安走來,一開始就帶有紅色基因,是黨和人民的事業。”張芳華認為,正是紅色基因的傳承,氣象工作者擁有了這些優秀的品質:胸懷祖國,嚴謹細緻,團結奉獻。

預報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團隊合作已經成為張芳華的一種習慣:天氣過程來臨前,提前預判,開展“頭腦風暴”式的專業研討;天氣過程結束後,進行集體復盤,對遇到的問題進行檢驗、研究。“我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所有人都迎難而上。”作為首席預報員,她帶領著團隊一起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穩步增強。從2014年起,颱風路徑預報穩定保持國際領先水準;2021年,中央氣象臺24小時暴雨和強對流天氣預報準確率均達到歷史新高,接近國際先進水準;今年汛期,暴雨和強對流天氣預報準確率再次突破,超過2021年同期。這一系列成績也正是氣象科技人員集體奮鬥的成果。

每當聽到一場極端天氣中無人員傷亡的消息時,每當看到國家重大活動成功舉辦時,張芳華的內心充滿驕傲和自豪。正是中國共産黨黨員的這份使命感,帶給她無比珍貴的回饋。

今年,張芳華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她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這兩天,她更忙了。二十大代表的身份給了她另外一個視角,她深知,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她深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産黨的根本宗旨,也是預報員的初心使命。

她切身體會到國家強大對氣象事業的支撐,也更加堅定要為國家和人民貢獻氣象力量的決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八個字已鐫刻在她的心底,未來還將努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

張芳華有感而發:“在風雲變幻中感受黨的光輝歷史,在雲雨交替中體會預報的科學與困惑,幸不辱使命。”(文:

徐嫩羽 胡亞 責任編輯:閆泓)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