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23日訊 史文濤,中國航太科工三院159廠特級技師。曾獲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先進職工標兵、中央企業先進職工、航太技術能手、航太技能大獎、集團公司十大技能高手、中國航太基金獎、集團公司創先爭優優秀共産黨員、集團公司勞動模範、首都勞動獎章、三院2009年度勞動模範、“戴天方式”優秀班組長等榮譽稱號。2015年,科工集團公司史文濤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2020年,北京市豐台區史文濤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2006年,獲三院職業技能競賽加工中心操作工第二名;2009年,獲北京市第三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第二名;2009年,獲全國第三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第十名。曾在2010年集團公司技能大賽中,擔任三院加工中心集訓隊教練;2012年集團公司技能大賽擔任三院數控車集訓隊教練;2013年、2014年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擔任北京集訓隊加工中心組教練。2014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圖為史文濤在講述複雜零件結構及特點。封曉東攝影
1990年,史文濤到三院安裝處當銑工。
10年後,安裝處整建制劃歸159廠,成為機械加工分廠。
又過了半年,分廠進機床,領導讓史文濤去學數控。
史文濤説,當時就懵了,什麼是數控啊?
他到廠家學了半個月的操作和簡單編程。
回來後,從機加分廠調過來的陶立東,成為史文濤的數控師父。陶立東出程式,史文濤操作。
很快,史文濤編程便上手了。一年後,他憑藉手工編程的經驗,又學了UG,掌握了數控編程。
學數控一年後,分廠陸續進了兩台機床,卻只有史文濤一人會開。
當時,幹著重點産品,他不敢懈怠,從早晨幹到淩晨。持續了三個月,身體吃不消了。領導讓他挑人,他心想,要是能來個機加操作熟練工人就好了。可機加操作人員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人。
當時,社會上學數控的人還不多。159廠技校,在2002年,招完普車普銑和鉗工三個機械加工工種的學生後,也沒再招生。
於是,就從本分廠調來兩名理解能力強的電工和一名焊工。
他們年齡比史文濤大四五歲。
這是史文濤第一次當老師,沒有經驗。
構造、圖紙等,這些對電工、焊工來説太難了。
他一遍遍地講,手把手地教。他把理論編成故事,把操作規程簡化成步驟:第一步按這個按鈕,第二步按那個按鈕,第三步……
裝夾時,史文濤自己先試,扳手扳三下可勒緊,扳第四下就該變形了,扳兩下,幹著幹著可能移位。
通俗易懂的教學方法,使這三個上進的“大學生”很快就能上手操作了。
2006年,三院數控比賽。
史文濤是被分廠廠長推薦去的,説他肯定能進前三。
結果,史文濤拿了個第二。
2009年,史文濤參加全國第三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他是三院第一個走進全國數控大賽的選手,真正見識到了高手的水準。
北京隊共六人,一起訓練。那年史文濤36歲,在隊裏年齡排第二,其餘4人都二十多歲,正是參加國賽的黃金年齡。
開始時,相互之間都不怎麼説話。
“人家編的程式我都看不懂,晚上7點後,大家都回宿舍了,我一句一句地問他們。”史文濤回憶到。
起初,我問,他們就是勉強解答。
後來,“濤哥,還有不會的嗎?”
再後來,“濤哥,我這麼寫,你看行不行?”
“他們歲數小,經驗不如我,出的刀具軌跡,有時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就盡我所能去幫助他們。”
“訓練到後期,連刀具都共用了。後來北京隊一個全國第一,一個第二,我第十,全都取上名次了。”
回來後,史文濤感覺自己和以前比,簡直是判若兩人。
以前,在車間現場聽到車床發出的聲音都是“嘎吱嘎吱”的。回來後,現場是一片“嗚嗚嗚”的響聲,就像風呼嘯著吹過草原。
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一流的水準是什麼樣的。
史文濤感觸頗深。
2009年左右,三院處於機加向數控的轉型期,對數控人才需求極大。而國家各職業技術院校,也剛陸續普及電腦編程課,數控人才才逐漸多了起來。
2012年,航太科工比賽,三院選拔賽時,31所有兩個人讓史文濤印象深刻。
史文濤惜才,就對31所人教處處長説:“這麼好的苗子怎麼不培養呢?經過培訓,這倆孩子肯定能出來。”
這兩個人就是孫長勝和謝瑋。
後來,經過31所重點培養,史文濤帶他們集訓、參賽,他們都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
這次選拔賽,史文濤的徒弟陳臣脫穎而出,代表三院參加集團公司比賽。
陳臣是159廠最後一屆技校生,學的是車床,一畢業就跟著史文濤學習。
這是陳臣第一次參加集團公司級比賽。在專業比賽單項技能拉練時,他跟不上。
史文濤知道陳臣缺的只是比賽技巧和經驗,他陪著陳臣練了4天。
4天之後的第一次綜合迴圈賽,陳臣就拿第一了。
這讓所有教練都很驚訝。
“特別讓我感動。”説這話時,史文濤仿佛還沉浸在欣慰和自豪中,頭還晃了晃。
第14天的時候,其他一起訓練的三院選手,都已經被陳臣遠遠地甩在後面了。
史文濤讓陳臣晚上10點收工,陳臣一直都是12點才收工。他始終處於爆發力很強的狀態,突破了極限。
2012年,集團公司比賽,陳臣獲得第六名。
陳臣把榮譽帶回來,也把在比賽時激發出的潛能和拼搏的勁頭帶回來了。
兩年之後,陳臣在全國比賽拿下第三名,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隨著三院任務量增加、生産製造模式轉型對高技能人才的渴求,單靠內部培養遠不能滿足需求。史文濤到處尋摸著技能人才圈裏的“千里馬”。
2012年,他一下遇到倆——賀瀟強和郭思東。
他們是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數控工程系的“學霸”。
史文濤分別給他們打電話。電話裏聽著,感覺他們説話辦事非常稚嫩,但是談起比賽經歷,都有點自己的東西,值得推薦。
當時,往工人圈裏一撒,工人就反映:學習能力非常強。
對程式的把控和理解、現場的所有操作,在車間裏樣樣冒尖。最主要是專注、手巧,追求極致。
遇到這樣的人才,史文濤決定悉心培養。
學校和車間的實際操作畢竟有別。他更主要的是從實操角度啟發引導,教他們系統性地分析、解決加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方法。
郭思東説:“史老師經常從實踐角度啟發我,讓我打開了思路。我們合作的作品還得過廠裏的創新成果獎呢。”
2013年,集團公司數控大賽。
全三院一共19人參加選拔,史文濤是主教練。院裏讓他選出6名選手去集團公司參賽。
史文濤只選出5個來,而且還不能保證奪冠。
整個集團公司下屬參賽單位全都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訓練。
開始訓練賽時。
三院選手排名一直是第六、七、八、九、十。
當時,和三院比拼的兄弟單位的選手水準相當於國家水準,他們的技術實力對三院的選手來説就是碾壓!
史文濤分析原因,不是技術水準差,主要是沒有比賽經驗,別人可都是賽場上的老手。
這是史文濤第一次當教練帶出去參賽。
他想盡辦法加速提高三院選手的比賽能力。
他從側面得知教練尹冬冬想走,還沒找到合適的單位。
尹冬冬是大學生組比賽冠軍留校任教的,已經任教三年了。
一聽到這資訊,史文濤馬上來找院勞資處負責人。
“冠軍有了!”
“誰?”
“尹冬冬。”
“行嗎?”
“沒問題!”
“行,我去找政策。你們159廠要嗎?不要我安排到別的地方。”
史文濤當即問159廠人力資源部。
人力資源部長決定:要啊!院裏都給政策了,咱憑什麼不要!
而後,親自到技師學院,簽下了尹冬冬。簽完直接在集訓隊訓練。
開始,尹冬冬還是教練身份,後來就直接變成選手了。
跟三院一起訓練時,兄弟單位才發現,把他們嚇了一大跳。
隊裏有了高手,史文濤全力以赴帶著六名隊員展開訓練。
選手李耀東,平時工作幹得極好,一上賽場手就哆嗦。
史文濤就教他:比賽前50秒必須把床子轉上,第一刀粗開開上。天天練,每次都能做到50秒之內,床子“嗚嗚……”就起來,先畫一條直線,一刀上去,氣勢上就佔了上風,心裏也就踏實了……
每天訓練結束,史文濤組織六名選手交流研討。他把要求提得精準細緻,360分鐘的賽程,每個技術細節都按秒計算著去摳。
大家目標一致,敞開心扉,交流遇到的問題,分享突破的難點。其實這樣對已經拿過冠軍的尹冬冬來説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分享和指導得最多。
史文濤對他説:你不只90分的水準,你的水準還可以更高,要突破極限,超過其他選手一大截,才能體現你的厲害。
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史文濤要的是團隊的榮耀,尹冬冬也是。他加緊突破,同時幫助隊友攻克難關。
其中一項樣題,要求把碗口粗的不銹鋼料車成筷子粗,用時10分鐘以內才有獲勝可能。
史文濤帶著徒弟們練了七八天,一開始,有的用一個多小時,有的用50多分鐘,最後練著練著都在31分鐘左右,幾個選手基本平齊了,怎麼都突破不了了。
史文濤和尹冬冬商量對策:“把平時不敢想、不敢幹的,現在都想出來、拿出來幹!”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廣。經過一天一夜的摸索,大家破解了刀具切削極限參數的“密碼”,合理的切削參數配合上極限切削深度,加上選手們精心設計的高效切削路徑,困擾多日的加工難題,突然像切豆腐一樣簡單,7分鐘,搞定。
這屆比賽,尹冬冬奪冠,成績破集團公司記錄。三院的其他五名選手,成績也名列前茅。
“回來後,再車不銹鋼的時候,喯兒都不打。”史文濤非常高興。
以前,鈦合金、不銹鋼的加工速度,困擾廠裏很長一段時間。自從這幾名選手回來以後,幹鈦合金、不銹鋼和在賽場上一樣,提高了近5倍的效率。輻射到全廠,推廣至全院。
隨著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重視和培養力度加大。2016年,通過史文濤“牽線”,159廠教培中心(原159廠技校),與北京工貿技師學院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工貿的畢業實習學生到159廠實習,通過廠裏的培訓,實現用工資源的優中選優。既懂技術,又懂人才培養的史文濤,從兼職教練轉到了教培中心,擔任專職教練。
每年,都會有一個班或者兩個班的學生來實習。畢業後,史文濤根據學生的技術能力特點,分別派往總裝車間、機械加工分廠、智慧製造中心等地,這幾個單位,一半以上的青年骨幹都是他帶過的學生。
“他們就像我的孩子,我幫他們把想法實現,讓他們有獲得感,我就覺得很幸福。”史文濤説。
如今,史文濤紮根在一線,又回到了“前線能聽到炮火”的地方,抬頭可做方案,俯身可開機床,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更能發揮作用。
工作內容的轉變能讓他興奮起來,他喜歡迎接新挑戰。
年輕的時候,史文濤愛踢足球,是世界盃鐵粉。賽場如戰場,不以成敗論英雄。
史文濤喜歡他們面對失敗落寞時剛毅的眼神,更喜歡他們拼盡全力的樣子。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再到現在提及的中國智造,時代呼喚“新工匠”,需要大量有能力、有見解、有見識的高水準技能人員。而這樣的人才需要在一線生産的熔爐中鍛造涌現,形成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他們進步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製造業進步的進程。
159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智慧化升級,形成了多條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産的柔性化智慧生産線,建設了總裝脈動生産線。
未來,史文濤想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經驗,推著學生和徒弟們在專業技術上更加精益求精。
如今,陳臣、郭思東、賀瀟強、朱達他們這些全國技術能手,專業技術能力已經是國內一流的機械加工水準了,也都當起了師父。他們正和史文濤一起,在航太三院這個大國工匠成長的搖籃,帶著更多的技能人才,在幹中學,在學中練,在練中賽,在賽中乾,推動航太製造走向更大的賽場。(封曉東攝 王力傑文)
圖為史文濤在講述編程軟體的後置處理。封曉東攝影
圖為史文濤(右一)和徒弟們在觀察刀具磨損情況。封曉東攝影
圖為史文濤(右一)和尹冬冬在進行三坐標測量。封曉東攝影
圖為史文濤(左一)和徒弟們討論零件裝配性能。封曉東攝影
圖為史文濤(右一)和郭思東在測量刀具。封曉東攝影
圖為史文濤和徒弟們探討技術問題。封曉東攝影
圖為史文濤(右二)在講述工裝使用的注意事項。封曉東攝影
圖為史文濤(右二)在課堂和學生們互動。封曉東攝影
圖為史文濤(左四)和他的徒弟們在雲崗森林公園的飛機前合影留念。這架退役的大飛機,為美麗的雲崗森林公園平添了一份莊重。在巡航導彈研製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試驗,那就是帶飛試驗。帶飛試驗是把試驗彈挂在飛機翅膀下面,由飛機帶著它飛,在空中點火,完成這個項目的考核。而這架飛機就是當年被改造過,用於試驗的那架飛機。封曉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