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那聲吼 賡續鑄忠魂

發佈時間: 2022-08-22 15:14:4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北京鐵路局 | 責任編輯: 鄭亮

 

隆化站區幹部職工在董存瑞烈士陵園重溫入黨誓詞.

苔山依舊,伊水長流。“為了新中國,衝啊!”隨著74年前那聲氣壯山河驚天動地的一聲吼,英雄的故事開始在這裡代代相傳,存瑞的名字融入河流山川,烈士的忠魂在這裡生生不息。隆化,這座地處京華之北的山區小城,從此因為一個人便有了一股英雄氣,更成為多少人不遠萬里朝聖鑄魂的“精神高地”。

金秋時節,酷暑漸消。剛剛爬上七老圖山的日頭鮮紅而不躁烈。英雄廣場,頑童的歡笑、悠揚的歌聲、耄耋老者的舞姿,加溫了這個寧靜小城初秋的寒涼;一河之隔,烈士犧牲之地,沿街地攤環繞期間中,最新鮮的時令果蔬一字排開,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空氣中瀰漫的濃濃人間煙火,平淡與安詳。行走期間,若不是俯仰可見,存瑞中學、存瑞小學……,以英雄冠名的商埠酒肆林立,誰都不可能想到此時此地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前夕,曾經是堡壘森嚴、硝煙瀰漫。

田自力,土生土長小城隆化站站長,這裡的守門人,55年的歲月打磨,在他的兒時記憶裏,董存瑞烈士陵園與近在咫尺之間的火車站,都是小夥伴們玩鬧和經常關顧的地方。那尊巋然不動的雕像,那一列列來往穿梭的火車,動靜之間其實就是這個平靜安寧小城本來的模樣。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也永遠不會改變。然而,當他戴著紅花穿上軍裝離開故鄉;再挂上紅花脫下戎裝歸來,並成為這個小城迎賓門守站成員的那一刻開始,才突然發現這裡是誕生英雄的地方,“一朝入伍、軍魂入骨”感同身受的經歷,讓這裡成了心中“英雄”的最佳保鮮之地。作為被譽為“365天站長”的他,守車站、站好崗,就成了唯一且始終沒有改變的初心與使命。

隆化站位於京通線(北京昌平至內蒙古通遼)和承隆線(河北承德至隆化)的交匯處,兩條鋼鐵線路的銜接讓這裡鳥瞰形成一個巨大的‘V’字,這裡是京津冀鐵路交通樞紐的最北端,素有京津冀“北大門”之稱,是東北連接華北重要的咽喉與門戶,進出來往的車輛都在這裡解體編組再出發。所以,車站雖然不大,鐵路各個專業與工種,車機工電輛齊裝滿員一個都不能少。小站地處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結合部,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生存考驗的練兵之所。春秋風沙大、冬夏雪雨頻,這對於曾有通訊兵歷練,擁有爬高過坎素養的他來説,剛入路時作為調車員的親自經歷依舊刻骨銘心不能忘記。“風沙越大、雨雪越急,越要把自己挂在車輛上,逆風而行、忙碌作業,眼睛還必須睜的像銅鈴,沒有信念的支撐和存瑞精神的注入,還真忍不住、受不了”。

隆化站區電務、工務職工聯合整治設備病害。

“鎮守京北,永爭第一”, 整個站區662人近三分之二都有參軍入伍的經歷。作為國鐵北京局集團公司標準化站區試點單位,可以説從2018年開始推進探索標準化站區管理模式,不僅僅是適應新時代鐵路發展現實的需求和開創之舉,更是深藏在眾多幹部職工心中存瑞精神,英雄使命與責任的喚醒和回歸。

從“九龍治水”到實現站區一體化管理,能打仗、打勝仗、優勢互補、協同作戰,從探索試點到打標立樣在全局推廣,沒有深入骨子裏的軍魂支撐、滋養,絕不可能在短短四年之內實現完成。

打破單位專業條塊分隔,消除結合部扯皮掣肘,大事共議、急事共商、要事共決、實事共辦。站區和黨支部的成立,讓所有工作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從一個個小我到大家的我們,多年的泥水街成了水泥連心路,老舊的工區與站房統一規劃與改造,繁瑣的請示與彙報由一體化資訊平臺實現“一站式”辦理,匱乏的文體娛樂活動由新建的站區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全員共用與分享。

説起這些,曾經是舟橋兵退伍的承德工務段隆化車間黨支部書記馬玉成最有感觸。車間管轄線路長、設備制式雜,特別是常年處於凍土作業區,作業難度和任務量自然是其他車間的數倍之多,再加上車站處於瀋陽和北京兩大鐵路局結合部,繁忙的運輸保障任務“運與修”始終是包括工務部門在內電務、通信、車輛、電力等等設備專業維修保養最頭痛的事情。在站區沒有成立以前,很多時間都浪費在來往奔波的道路上,不僅白白犧牲了許多有效作業時間,還極大消耗了幹部職工不必要的精力和體力。 “當兵的不怕苦,怕的就是打亂戰、亂打仗 ”面對工作和生活壓力,曾經有過放棄和調動工作念頭的馬書記,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與堅守,不曾想這一幹就是30多年,一茬接著一茬幹硬生生提煉出凍害整修“五字訣”、設備檢查“五固化三統一”、焊縫探傷“16字訣”等一系列的工作法,獲得了包括“全國模範職工小家”、“ 北京市模範職工小家”和“毛澤東號班組”等30多項榮譽稱號。

暢遊河北.塞罕壩旅遊班列首發抵達停靠隆化站。

    這裡還是距離塞罕壩,最近最大的旅客列車停靠站。“荒漠變綠洲”。二次創業,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如今“美麗的高嶺”已經悄然演變成許多國人集體嚮往的“精神高地”。作為暢遊河北.塞罕壩旅遊班列的終到站,截至到目前小站已經接待列車21趟,共計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0名旅客和遊客慕名而來。

無獨有偶。這裡作為“公轉鐵”項目落地實施,綠色砂石料進京項目,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綠色環保鐵路運輸的主要貨源起運地之一,從2018年開啟以來已經共計開行2030列,合計運輸652.1萬噸綠色砂石料,源於不斷有效保障了包括冬奧會場館、雄安新區等京津冀在內的許多重大工程建設。同時,還相當於直接減少載重30噸,21.7萬輛燃油貨車在區域內的排放量。帶進來、拉出去,不僅有效促進了區域內的協同發展,也成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範例。

練精兵、鑄忠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隆化站區作為與董存瑞烈士陵園的聯建單位,歷來是各個單位和工種新職人員入路、開展黨日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必到之地。隨著新一年各單位新職人員陸續報道,站區黨支部書記于成龍,最忙碌的時刻又一次到來,聯繫協調新職人員參觀董存瑞烈士陵園的時間和接待事宜,制定培訓計劃和站區聯合演練等等,手機電話整天鈴聲不斷。

隆化站區組織消防應急演練。

“這裡工作生活條件苦,還有我們的先進班組”。説起為什麼將職工培訓基地和段史館,設在遠離段機關承德的隆化站區,曾任宣傳助理付保國的説辭始終不能領人信服。走近承德工務段段史館“初心樓”,觸摸一件件帶著歲月溫度的老工具、老物件,瀏覽一張張被時光浸泡過的老照片、舊資料,一枚最不起眼也算不上光鮮的抗美援朝軍功章引入眼簾。不知道是布展者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始終不渝地堅守崗位、默默無聞地拼搏奉獻”。所有的謎團和疑惑,似乎都有了答案,隨後在這裡發生的一切也都順理成章。隆化站區作為各單位技術能手的“孵化器”,人才培養的“大熔爐”,僅近3年來就先後涌現出“全路技術能手” 1人、“集團公司技術能手”6名,所屬幹部職工在各單位各類比武演練中的翹楚,也基本都出自這裡。

站在高高的隆化站出站口的臺階上,遠眺青松勁柏覆蓋的苔山與滾滾列車川流不息的鋼鐵運輸線,將隆化小城緊緊環抱期間,市井街巷人間煙火盡收眼底,閉上眼睛就能聞到英雄的氣息,在這裡似乎從來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英雄,更沒有居高臨下的説教與教導,濃厚的氛圍、接力賡續的血脈,只有心靈的召喚、悄無聲息的陪伴,在每天默默無聞的流淌中,一個人成就了一座城、一棵樹染遍了一片綠,傳頌著英雄的故事,關照著當下的現實,呼應、調整並悄然抒寫著屬於小站和小城的新故事、新奇跡。(文:李溢春 陳波、張佔友)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