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本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由此,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魯迅先生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比作勇士的讚嘆和佩服。
在廣袤的京津冀大地萬里鐵路線上,就有一幫這樣特殊且堪稱勇士的人。他們曾經不隸屬於任何一個班組,常年行走在遠離站段車間的線路上,實施單獨作戰;他們整天與機車為伍,甚至在火車頭上搭床舖、生火做飯,吃住在機車上,堪稱火車司機中的絕對“另類”。從鐵路六次大提速到中國進入高鐵新時代,每一條舊線的改造升級、每一條新線、每一座新站的開通運營,他們始終是第一個拉響汽笛且名副其實的開路先鋒。
他們,就是被眾多“鐵粉”親切地稱為 “鐵路計程車”的駕駛員們。全稱: 北京供電大修段租用豐臺機務段內燃機車火車司機。他們的任務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單調的不能再單調,就是負責牽引長鋼軌軌道車到達施工地點,卸新軌、收舊軌,僅此而已。
“鐵路計程車”成立於1987年,正值鐵路大發展,線路大提質升級,列車速度開始不斷提檔加速的的前夕。班組成立30多年來,直接參與了京津冀區域內幾乎每條既有線路更換長鋼軌升級換代和新線、新站所需長鋼軌的運輸保障任務,機車也經歷兩次換型,由最初的一台逐步增加至三台。
他們與大眾熟知的在固定線路、固定列車、甚至都有固定作息時間的火車司機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做行走的線路永遠充滿未知,作業時間按周計算, 人歇車不歇,換班上崗的地方有時在百里之外,有時在荒野深山,有時候甚至根本找不到公路,還需要跋山涉水,“不在路上,就在尋找追趕機車的路上”。現任司機長王鵬飛,這樣形容他和戰友們的工作狀態。
特殊的作業性質、特殊的工作環境、特殊的班組構成。這就要求所有的班組成員個個都必須是身兼數職的行家裏手。家常廚藝自然不必説,常年在外吃住在車上,每個人沒有一兩手絕活,在班組絕對沒有好人緣;機車常年在外,遠離保障維修基地,機車的保養維護甚至修理自然個個門清。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司機長、安全員、品質員、工具員、宣傳員、核算員,大夥各司其職、落實作業標準和規章誰也不走樣。班組現有成員22人,平均年齡45歲,可以説都是清一色久經考驗經驗豐富的老司機,特別是其中有12人都是退伍軍人,尤其是在新線新站牽引運輸,信號通訊甚至線路設備都還沒有安裝調試到位的時候,在這裡行車不僅要膽大更需要心細,既要有敢於“亮劍”精神,更需要臨時應變處置化解危機的能力和手段。十多年的安全運作記錄,始終在保持並延續。
機車常年作業的地方,幾乎都是塵土飛揚的施工作業現場,機車有限而狹窄的空間,工具材料、辦公用具、材米油鹽啥都不能少,但都始終被碼放的整整齊齊、規規矩矩。特別是駕駛室內的床舖,絕對標準橫平豎直的豆腐塊被褥,一登上機車就讓人眼前一亮賞心悅目。
在這裡水是最金貴的,一點都不能浪費。司機長王鵬飛在家裏都是連掃把都懶得動的人,但只要一上機車就閒不住,擦擦抹抹、機車內外始終打掃的一塵不染。做飯洗臉剩下的水,用來勤洗打掃機車。沒辦法,有時候十天半個月找不到上水的地方。特別是夏天,太陽的酷曬、內燃機散發的高溫,整個機車內就是一個大火爐,一天下來每個人都像從河裏撈出來一樣,洗澡更最奢侈的事,好在這時候攜帶的大水桶中的水,溫度都已經接近四五十度,簡單擦洗都無需加溫還燙手。再苦也有樂趣。晚上沒事數星星、看銀河;有時在深山小站停靠,偶爾還能看到山雞、野獾、野豬之類小動物來參觀的“遊客”。
“北京豐臺站就是我們拉來的”。説到興奮處,司機長王鵬飛激動又自豪。豐臺站開通前夕,也是北京地區疫情最緊張防控最嚴密的時候。那時除了鋼軌、一些急需建築材料、甚至施工人員的生活物質都是他們拉來的。因為,他們是能唯一進出豐臺站的交通工具和生産生活物質保障線。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當他們的到來,汽笛喚起了多少人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當他們離開,一個新的新時代、一座新的地標已經到來並屹立,復興號賓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汽笛再次響起,就是他們將藍圖轉化成現實,書寫在京華大地上的新軌跡。
(文:李溢春 韓艾呈 圖:邢子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