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新中國北大來華留學教育70週年紀念展”啟幕儀式在百週年講堂四季庭院舉行。
中國國家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劉錦,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部主任沈昕,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馬箭飛,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秘書長生建學,中國留學服務中心主任程家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安延,北京大學留學生校友代表紐西蘭駐華大使傅恩萊(Clare Fearnley),巴勒斯坦前駐華大使穆斯塔法·薩法日尼(Mustafa AI-Safarini),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共同為展覽啟幕。
北京大學的來華留學教育歷史悠久。自1952年9月,第一批“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的外國留學生走入北京大學以來,新中國北大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的帷幕正式拉開。
70年來,北京大學以開放促改革、以合作促發展,通過做強做實“留學中國計劃”“留學北大計劃”“國際發展戰略”“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意見”,來華留學工作實現了歷史性躍遷,先後有來自190多個國家逾11萬人次留學生求學燕園。
如今的校園裏,五洲四海,才俊雲集,莘莘學子互學互鑒,共融共通,和諧相處、共同進步,北京大學成為了人文薈萃、文明互鑒、對話交流的重要舞臺。
“新中國北京大學來華留學教育70週年主題紀念展”,由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留學生辦公室特別推出。在百週年講堂紀念大廳佈置展覽,取“紀念”之意銘記七十年來北大來華留學教育取得的非凡成績,選擇在通明如春的四季庭院進行啟幕,亦是希望北大的來華留學教育事業能夠四季常青,再創佳績。本次紀念展以“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為主題,主視覺字體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我國著名美學家、書法家,百歲老人楊辛先生題字創作,筆法蒼勁有力,氣度非凡蘊美,契合北大來華留學教育事業七十年來始終開放包容、奔騰不息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展覽分設“櫛風沐雨,弦歌不輟:留學北大紀實回顧”“踽踽萬里,跨越山海:留學北大時代群像”“紅樓飛雪,流雲擷英:北大留學生校友及學生代表”“光影流轉,心弦相牽:燕園洋弟子和敬愛的老師們”四個主題單元,以期展現北京大學來華留學教育波瀾壯闊的奮進歷程和蜚聲中外的發展成就,希冀為歷史紀實、向前輩致敬、為未來築基、與時代同行。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展覽,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第一單元 櫛風沐雨,弦歌不輟:留學北大紀實回顧
1909-1949年,京師大學堂作為北京大學的前身,以它“撥舊開新”的歷史貢獻,成為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里程碑。
此後歷經“北京大學校”“西南聯大”“國立北京大學”的校史演變和時局變幻,北京大學來華留學教育事業櫛風沐雨而弦歌不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來華留學教育,在接手各大高校後迅速啟動對外教育交流工作。50年代初,新中國與東歐人民民主國家交換留學生,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是最早開始接受留學生的高校。
進入60年代,國內外形勢風雲突變,北大來華留學教育暫時停滯。70年代,重新啟航,新中國留學事業的樂章再次奏響!北大來華留學教育規模逐步擴大,生源類別和國別不斷豐富。此後30年間,在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下,來華留學教育如一粒種子,被播撒進北京大學深厚土壤的渾重之中,慢慢汲取養分,如魚得水,勢頭正濃。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後,北大來華留學教育風禾盡起,盈車嘉穗。新時代的北大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留學生規模迅速增長,教學品質穩步提升,工作結構不斷優化,管理服務機制日益完善,與國家發展的脈搏、民族復興的命運緊密相連。
今日的北京大學,堅守初心,肩負使命,在歲月的滄海洪流中,展現出北大擔當。適逢新的歷史機遇,北京大學將更加努力為全球培育更多具有北大底蘊、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引領型人才,讓世界更好地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二單元 踽踽萬里,跨越山海:留學北大時代群像
北京大學的留學教育一路走來,離不開每一位“洋弟子”的陪伴,他們既是北大留學教育的親歷者,又是北大留學事業發展的見證人。他們跨越山海,踏歌而來,在中華民族的廣闊天地中,浸潤成長。
走出北大,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成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把屬於自己的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他們助力海外傳播,促進友好對話,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加強中外融通、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第三單元 紅樓飛雪,流雲擷英:北大留學生校友及學生代表
未名煙柳,紅柱檐廊。各國留學生在美麗燕園裏揮灑青春,恣肆生長,漫步文明長河,徜徉無涯學海。
寒暑往來,光陰交疊。道不盡,燕園與他們的故事,永不散,中國與世界的情緣。
第四單元 光影流轉,心弦相牽:燕園洋弟子和敬愛的老師們
留學生踏入燕園,大先生們對他們盡心教授、用心培育,從語言到文明,談霏玉屑;留學生教育工作者對他們悉心陪伴、循循善誘,引領他們讀懂中國,著手成春。
留學生與敬愛的老師們建立起的深厚情誼,歷歷燕園事,分明在眼前,這份情感隨光影流轉,歷久彌新,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