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飛史物會説話⑨ | 守護騰飛“生命線”

發佈時間: 2022-06-16 08:13:0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電,對於現代社會來説是“生命線”。而守護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生命線”的,就是勤務保障系統的供電站。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有這樣幾個佈滿旋鈕、指針的儀器儀錶,記錄著西昌航太人精心精細守護火箭騰飛“生命線”的故事。

建站初期,西昌發射場供電站攜帶型試驗器

原來,這些老物件是西昌發射場供電站在建站初期用於檢測電路的儀器。據了解,西昌發射場供電站前身始建於1970年,1983年擴建為供電站。但因受到自然災害和泥石流的影響,1994年遷至發射場區,擔負起西昌發射場發射試驗供電和日常生活用電的保障重任。後因發射組織指揮模式的優化,供電站再次遷址,職能使命則調整為高低壓供電線路架設維護和應急搶險任務。

建站初期,西昌發射場供電站電流錶。

西昌發射場地處川西高原,天氣複雜多變,特別是極端天氣頻繁,多陣風和強雷暴天氣……翻開歷史資料,裏面處處書寫著供電站航太人與惡劣氣候作鬥爭的艱辛與不易。雖然線路都是按照行業標準裝有防雷裝置,但雷擊仍然是造成突然停電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是三更半夜還是狂風暴雨,只要接到故障通知電話,供電站航太人都會立馬奔赴現場排故。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據崗位操作手李浩天介紹,供電站負責維護管理的各類高壓供電線路總長近150多公里,用戶涵蓋了發射場所有單位,從産品進場到成功發射,整個過程必須做到高壓供電暢通不間斷。為了及時發現排除隱患,1次任務,他們至少要組織3次線路巡視和檢修。

進行高空作業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常年奮戰在一線的崗位操作手們來説,通知電話就是出征命令。24小時待命,是他們一直堅守的使命和責任。

時針回撥,某次任務發射日前一天晚上,發射場區天氣並無異常,而50多公里外的西昌片區卻風雨大作,雷電交加,正在準備觀測任務的某雷達站突然停電。接到通知後,供電站迅速轉入應急搶修狀態,集結崗位操作手,登車出發。

開展電路施工

在飛馳的應急搶修車上,供電站科技人員通過多方了解,確定了故障原因和位置。隨後開始部署崗位操作手具體任務分工,誰去斷開隔離刀閘,誰去挂接地裝置,誰去上桿排除故障,這些操作環節都一一責任到人,在抵達現場後電路故障便很快得到了解決,為發射任務萬無一失、圓滿成功築牢堅實基礎。

日常巡線

經過這些年的建設發展,供電站的應急搶修能力在一次次守護“生命線”的戰鬥中,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應急體系。不同的故障原因怎麼處理,上桿操作前需要做好哪些安全防範措施,分組排故時如何密切配合……這些影響效率更事關生命安全的細節,他們早已駕輕就熟,形成默契。

守護電路安全

每到發射日當天,供電站航太人便會分成幾個應急分隊,散佈在測試發射、指揮控制、測控測量等關鍵節點上嚴陣以待。

“記憶中還沒有哪次點火發射用的是備份電。”崗位操作手余天磊説。儘管在任務進程中他們按照品質體系完成了一系列工作,但每次臨射前,他們還是會啟動油機發電作為備份以防萬一。“我們面面俱到、精心精細時刻準備著,只有收到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的消息,大家才會踏實安心。”

應急搶險

顆顆螺釘連著航太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這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隊伍,在川西高原極端天氣頻發、高密度任務常態化的挑戰下,幾十年來,他們沒有因為一起供電故障影響發射任務進程。供電站航太人就像一顆顆航太事業中的“螺絲釘”,緊緊鉚在崗位上,用無言的奉獻,保障著每一發火箭淩雲沖天、直上九霄。

(作者:黃國暢 胡煦劼 李志勇 攝影: 李志勇)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