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全面突破並掌握空間站建造的關鍵技術[圖]

發佈時間: 2022-04-17 16:22:5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佳 | 責任編輯: 劉楨珂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在發佈會現場介紹情況。中國網記者 楊佳攝影

中國網4月17日訊(記者 楊佳)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2年4月17日(星期日)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航太員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空間站任務總師孫軍,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鐘紅恩介紹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並答記者問。

在回答關於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相關問題時,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主要目標是全面突破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目前看通過六次任務實施,相關關鍵技術已經得到全面突破,通過這六次任務,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面突破了空間站建造的關鍵技術。具體舉個例子,包括航太員長期在軌駐留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以前最長一個月,現在增加到三個月、六個月,這還是有很大差別,這個技術得到全面驗證和突破,還包括再生式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術、大型柔性電池翼可驅動機構技術,還有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技術、航太員遙操作交會對接等一系列技術都得到了突破,為後續空間站的建設攻克了技術難關。

第二,完善了任務的組織指揮體系。進入空間站階段以來,任務實施也進入高密度階段。去年5次飛行任務在6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實施,這對任務組織實施帶來了新挑戰。為了保證任務順利組織實施,我們進一步完善了任務組織指揮體系,建立了載人飛船應急發射機制和航太員應急返回搜救機制,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我們能保障各次發射任務高效順暢實施,保證航太員在軌安全和空間站穩定運作。

第三,初步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太運營管理體系。和以往間斷發射和短時間在軌運作有很大的不同,進入空間站階段後,飛行器長期連續運作,航太員長期在軌工作和生活,這就要求地面對全過程、全狀態進行充分監視並處理應急情況。為適應新要求,我們研究制定了集中式與分佈式相結合的飛行控制新模式,研製了分佈式的地面控制系統,在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入軌以後就投入使用,經受了實戰的考驗,也為後續空間站長期在軌運營管理打牢了基礎。

第四,取得了高水準的空間科學研究成果和顯著的綜合效益。利用核心艙上的空間科學實驗設施,開展了以無容器和高微重力實驗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實驗,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準的成果。另外,工程的發展也始終堅持服務國計民生、帶動科技發展、提升綜合效益的宗旨。利用神舟載人飛船飛行機會,搭載了一大批各種各樣的航太種子,包括各種特色植物種子,還有微生物和電子元器件等實驗樣品,還有大批瞄準未來航太技術發展的實驗設施和設備。此外,還組織開展了“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時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話天宮、“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青春與星空對話”天宮畫展等一系列科普和教育活動,可以説在空間科學研究和綜合效益方面取得了“雙豐收”。

總的來説,通過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我們全面突破並掌握了空間站建造的關鍵技術,全面驗證了工程各個系統執行後續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之間的協調性、匹配性,另外,還檢驗了工程常態化、高密度實施任務的能力,也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管理經驗,為空間站建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新辦就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舉行發佈會 中國網記者 楊佳攝影

相關新聞:

2022年我們將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

今年我國將首次實現6名航太員同時在軌

我國已完全具備航太員長期飛行駐留保障能力

我國將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可搭載7名航太員

中國載人航太辦公室:明年計劃發射我國首個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