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東:匠心“銑”長劍,巧手築九天

發佈時間: 2022-04-07 19:05:0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佳

辛東在測量刀具外露長度。封曉東攝影

30年過去了,當年的那個“青蔥少年”已經成為航太特級技師。

經過他的手,無數大國重器披上堅韌皮甲,踩上沖天火焰,插上飛天之翼,直衝雲霄……

讓我們走進辛東的世界,感受一個“靠譜”的“機加操作大拿”、一個“航二代”的執著質樸和情懷擔當。

辛東(左)和徒弟研究組件加工方案。封曉東攝影

1991年,辛東18歲,高考剛結束,父親突然離世。他的大學夢破滅了。

母親一個人供他和弟弟讀書。

他決定參加工作,到159廠,當學徒工。

這裡是父親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辛東的父親曾是159廠的一名工藝員。他經常手持硬筆,熟練地在一塊大板子上繪圖。每一筆都那麼認真、工整。這一幕,已經深深地刻在了辛東的腦子裏。

如今,他來到了父親工作過的地方。和他一起工作的同齡人都是機加專業中專畢業的,而他卻如同一張白紙,要從零學起。他的同學大多都上了大學,而他卻在這裡當學徒工。沒過幾天,辛東人便消瘦了許多。

母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心疼地勸他,既然幹了這一行,就得一心一意把它幹好。一直都是讓母親很放心的他,這次讓母親擔心了,他感到很愧疚。他把對父親的思念和對大學生活的嚮往埋藏在心底,跟著師傅踏踏實實地學,認認真真地幹。本該三年的學徒期,他一年半就“出徒”了。

第一次拿到獎金的那一天,他很激動。當他把獎金如數交給母親時,從不在他和弟弟面前落淚的母親卻流淚了。只有扛得住艱難,才能配得上夢想。辛東除了生病,幾乎不休息。

辛東和工藝員討論。封曉東攝影

工作之餘,他還躲在車間裏啃著饅頭鑽研理論、研究各式機床及零部件。

車間裏的機床成了他的最親密的“戰友”:哪臺機床能加工什麼樣的零件,怎麼加工最省刀、最高效;什麼樣的銑刀和鑽頭鑽多深鑽什麼材質的件……這些,他都了然于胸。

很快,他這個機加“門外漢”,憑著韌勁兒和不甘落後的性格,不到三年時間,便成長為車間骨幹。

常年的經驗積累,辛東練就了一雙靈巧的手,一對靈敏的耳朵。機床從動刀開始,是否運轉正常,他聽聲兒就能知道。

任何異型複雜的零部件到他手裏,他都能加工出來。

辛東在測量壁厚。封曉東攝影

“那個東西對平面度要求很高。我師傅將産品倒過來,用手壓那個壓板,一點點擰扳手,調整每個螺絲的鬆緊,緊一點不行,松一點也不行。完全憑著經驗和感覺,這個只有他能做到那麼精確。”

當年的那個場景,辛東的徒弟小賈至今還記憶猶新。

小賈説的東西是衛星上的掃描鏡支架。這個支架是個複合材料加鈦合金的框架結構件,外形類似一個大“天平”。

這個大“天平”不僅材料不好加工,而且還不好裝卡,平面度要求非常高,誤差要求控制在0.01mm以內,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7,幾乎是我們生活中平面鏡表面平整程度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這樣的技術要求,當時在國內只有159廠敢接下。而廠內,能把它幹成的只有辛東和他的團隊。

像這樣難加工、時間緊的任務,辛東和他的團隊不知幹了多少。

從總裝廠運出的每一型導彈的零部件,他們都參與過。

他們加工的是導彈身體上的某個部位或者説是某個器官,每加工一個就像一個外科醫生做手術一樣,也像一個藝術家精雕細琢一件藝術品一樣。

成為行業專家,不僅要會傳統技術方法,關鍵時刻,還要懂得在現有條件下創新。

辛東在進行零件測量。封曉東攝影

就在前不久,辛東還在他操作的機床上突破性地完成了一件緊急任務。

那是某型導彈的燃料艙,體積大、結構複雜、精度要求高。時間節點兩個星期。

但是車間的幾臺龍門銑機床都在加工著同樣重要的導彈部件,耽誤不得。

只能從其他機床上想辦法了。

經過分廠領導和工藝員、操作員的綜合評估,風險系數太高。

這,讓人犯了難。

軍令如山,必須完成。

辛東説,可以試一下。

怎麼試?這麼大的燃料艙,價值上百萬,沒有試驗件。

時間緊急,總裝車間還等著安裝呢,這個件完不成將影響總裝速度,影響的可是集團公司總任務進度。

辛東沉思了一會兒,説:給我一天時間,我們拿出驗證方案。

他聯合全國技術能手郭思東和組內其他技術人員一起來研究。

他們將機床的尺寸、燃料艙的尺寸都仔細的量了一遍,然後在電腦上編程倣真。

燃料艙倣真後沒問題。

但是,辛東還不能放鬆。電腦倣真畢竟是虛擬的不是實物。

辛東要用實物來驗證。

可是,實物太貴了,不可能拿來試驗。

他結合大家的意見突然想到:可以用工裝和線繩做個實物模型。他將模型放在機床的工作臺上,模擬加工。

辛東的視線一刻也沒離開急速轉動的銑刀,最後模擬加工沒問題。

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淡淡的微笑。

他説:可以做。

領導們都知道,他是一個靠譜的人,他説可以,那就100%沒問題了。

最後,任務順利完成,提前兩天交付。

這項任務,是這臺普通五軸機床加工的首個2.5m長的結構複雜件。

辛東(右)和工藝討論工裝。封曉東攝影

辛東和他的團隊挖掘出了普通五軸機床的最大能效。之後,遇到2.5m長及以下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用這臺機床加工,緩解了龍門銑的壓力。

機床旁,辛東新收的徒弟,滿腦門是汗,一隻抬起來的手指向操作屏,將按未按地停在了半空中。怯生生地將目光移向辛東:師傅,我要按下去嗎?

辛東很平靜,也很堅定:按!

這一按,如果出了問題,少則幾萬多達百萬就沒了,責任太大了。

辛東説,數控機床最容易出品質問題,我們看似在機床旁閒庭信步,但是神經時刻都緊繃著,機床里加工的都是國家利器,損失不起。

他剛開始操作數控機床時也特別緊張,30年來,一直都如履薄冰。

為了不出錯,他嚴格按照規定程式操作,每一件産品在加工前,他都檢查機床的各項參數、核準校量,一直恪守著品質制勝的不二法則。

30年來,在他手裏幾乎沒出現過品質問題。

辛東(右)和同事一起裝夾工裝到機床上。封曉東攝影

他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也影響著他的組員。

某型號倉段正待加工,幾名機加工人正在做防護處理。

他們用塑膠薄膜一層層的包裹著它的外層,嚴嚴實實的,就像一個外科醫生在為患者做無菌包紮。

辛東戴著安全帽,手握天車操作器,一點點的移動著,到達倉段上方,緩慢放下,幾名機加人員將圍好的吊繩挂到天車鉤上。

吊到指定的工作臺。

一名機加工人正用潔白的軟布細心地擦拭著機床的鑽頭及組件。

當年,辛東到德國學習考察,德國人對機床的愛護和工作時嚴謹的態度使他深受震撼,德國的機床用了幾年外表看起來都像新的一樣。

回來後,本就視機床為親密戰友的他學習到了更多的愛護方法。

他把這些方法教給他的組員和徒弟們,並一直堅持著——每個機床加工完都要認真擦拭乾凈,按照“6S”標准保持整潔。

辛東進行手工測量。封曉東攝影

辛東對工作的執著源於他的性格,他説:我要認定一件事,我就要把它弄明白。

這話在他母親那裏也得到了驗證。

當年,還在上初中的他對籃球一度癡迷。

為了把籃球這項運動弄明白,他竟然買了很多書學習。

母親很不解:打個籃球還需要理論指導嗎?

但是辛東卻覺得,什麼東西都有他獨特的門道,要想幹好,就得學懂弄通。

雖然打得不算專業,但是他知道籃球是一項需要互相配合、協同作戰的運動,只有大家目標一致,齊心協力,才有取勝的把握。

如今,業餘時間,他還經常拉著組員們去打籃球,從籃球的團隊協作中增進了友誼,配合得也更加默契。

辛東班組。封曉東攝影

這種情分帶到工作中,使工作更多了一份情懷。

航太事業不正是需要這種協同作戰嗎,如果每個人都很強,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合力,一定能幹成大事。

當年,航太事業處於低谷期時,辛東也曾動過離開的念頭。

母親説:不要出去,159廠培養了你,咱不能做忘恩負義的人。而且,航太事業穩定又有前途。

他反覆琢磨母親的話,回憶自己工作以來的點點滴滴,捨不得離開了。

在這裡,他不僅學會了技能,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這裡是他追逐夢想,實現個人價值的舞臺。

28歲那年,辛東光榮地入了黨。

入黨宣誓的那一刻,他激動地哭了。

這麼多年來,辛東説,最幸福的時刻,

當屬一個個重點型號産品的零部件在他手裏完美加工完成交付時。

成為領域的行家,是父親的心願,也是他畢生的夢想。

如今,數控機床24小時不停地運轉,辛東和他的組員們始終堅守在崗位上,執著于自己的事業。

不僅自己行穩,也讓航太事業這艘巨輪致遠。(圖片/封曉東 文/劉華英 王力傑)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