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中國非遺與現代設計激情碰撞 中外媒體記者探訪“藝術園區5.0版本”[組圖]

發佈時間: 2022-02-16 14:14:3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佳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觿堂文化智庫是北京文化創新工場的八個智庫園區之一。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中國網北京2月16日訊(記者 鄭亮)2月14日下午,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採訪活動走進北京市朝陽區觿堂文化智庫(以下簡稱“觿堂”),在聽古琴、看魔術、賞京劇和體驗中國功夫的同時,關注北京推動非遺和傳統美學與時代特色相融合,打造文化創意精品的積極探索。

觿堂是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産管理中心授權的全市文化創意項目孵化平臺,北京文化創新工場的八個智庫園區之一。觿堂的前身是太陽宮地區的一個廢舊集貿市場,處於長期閒置狀態。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改善地區文化環境、豐富地區文化內容,利用原址改建的形式打造了一個藝術與文化相結合的互動示範平臺。在改造過程中,邀請中國建築研究院崔凱院士進行專門指導,整體建築格局借鑒陜北地坑院和西藏院落經驗,將中國傳統建築理念和審美融入到設計建設中,力圖為藝術家創建一個創作當代文化藝術的理想國,一個把中國傳統精神進行當代語言表達的詩意棲息地。

自2013年成立以來,觿堂聚集了30余位藝術工作者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者,涉及領域包括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空間設計、照明設計、沉香文化、玉雕文化、古琴文化、傳統戲法魔術、文房清供、茶文化、太極、影視等,積極倡導健康向上、自然本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風尚,創造符合時代特色又蘊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意精品。

在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觿堂的運營模式及其在文創領域的發展情況,也成為關注的焦點。觿堂打破了傳統藝術園區收取租金和物業的盈利模式,以藝術賦能商業,通過平臺共用,互惠互利互贏。園區通過新型的文化産業鏈進行整合延伸,形成獨創模式,促進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發展,積極引領引導文化創意産業鏈條發展,被業內相關人士評價為“藝術園區的5.0版本”。

目前,園區已提供近300個工作崗位,帶動周邊地産、服務、製造、娛樂、文化等産業産值近7億元。未來,隨著園區品質和入園藝術家及企業品質的不斷提升,園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更加顯著。

文化産業是北京的重要支柱性産業,也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所在地,北京市朝陽區充分發揮政策先行先試優勢,積極推動文化産業領域改革創新;實驗區已成為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新名片”和引領全國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試驗田”。

觿堂是由太陽宮地區的一個廢舊集貿市場改建而成,改建過程中將中國傳統建築理念和審美融入到設計建設中,力圖為藝術家創建一個創作當代文化藝術的理想國,一個把中國傳統精神進行當代語言表達的詩意棲息地。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觿堂文化智庫的雕塑家任哲工作室內展示的雕塑作品,在北京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內名為《赤韌》的雕塑作品便是出自任哲之手。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古琴大師任靜現場進行古琴表演。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魔術大師李寧與志願者互動進行表演,李寧曾經憑藉原創作品《移形幻影——三變》獲得“金魔棒”獎,也是迄今為止唯⼀獲此殊榮的華人魔術師。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散打冠軍殷毅、李明亮為現場觀眾帶來散打表演。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陳氏太極拳冠軍袁泉帶來的太極拳表演。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來自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的京劇演員為大家獻上了京劇傳統名段《貴妃醉酒》。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來自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的京劇演員為大家獻上了京劇傳統名段《坐宮》。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在互動環節,部分中外記者在專業戲曲服裝化粧老師的指導下,親身體會京劇演員的身段手勢。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