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走進北京軌道交通指揮中心 探秘亞洲最大軌道交通“大腦”

發佈時間: 2022-02-14 17:25:3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趙娜


圖為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

中國網北京2月14日訊(記者鄭亮 倫曉璇)每天開行超10000列,運送乘客超千萬人次,軌道交通已成為北京市民出行的最佳選擇。2月14日上午,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採訪活動走進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中外記者探訪亞洲最大的軌道交通指揮調度大廳,探尋地鐵“大腦”高效運轉的秘訣。

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簡稱“軌指中心”)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投入使用,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接入線路最多、智慧化水準最高的軌道交通路網管理中樞,主要承擔軌道交通線網運營協調與應急處置、票款清分清算與一票通卡發行管理、運營資訊匯總與統計分析、運營評估評審、網路化運營設備設施系統標準化管控工作,以及研究提出有關票制票價調整意見等工作職責。

據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自1953年開始籌劃地鐵建設,1969年開通第一條地鐵線路,這也是中國第一條地鐵線路。截至2021年底,北京軌道交通全路網共有27條線路,運營里程783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北京城市軌道交通已覆蓋了北京市16個行政區中的12個,其他4個區由市郊鐵路提供服務,也就是説軌道交通覆蓋了100%的北京市域,中心城750米範圍內站點覆蓋率達到27%。軌道交通已成為目前北京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對緩解交通擁堵,解決大城市病,構建綠色城市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參觀廳,記者俯瞰軌指中心一期指揮調度大廳。直徑長達63米的圓形大廳內,一個巨型顯示屏矗立於中央、13個扇形區域環繞四週。這裡就是北京軌道交通”大腦“,中間的大屏實時反映著路網各線的運作情況,一個個移動的小圓點,代表著一列列穿梭運作的地鐵列車。據軌指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裡目前亞洲規模最大、接入線路最多、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軌道交通中樞。

據介紹,軌指中心建設了智慧調度指揮平臺,對全路網各線路的列車運作、設備運作、客流組織等進行全方位的集中監測,並依託大數據、視頻分析等技術,對路網運營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加工,支撐路網運營指揮調度工作,同時也為政府決策或處理相關運營管理工作提供依據。

當前,北京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其軌道交通的發展也與奧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2001年北京申報08年夏奧成功時的2條線路、54公里運營里程,到2008年奧運會舉辦時8條地鐵線、200公里,再到今年冬奧會時的27條地鐵線、783公里,以及兩條以奧運命名的線路,飛速發展的北京軌道交通不僅承載著億萬人民的“奧運情”“北京夢”,也見證了北京“雙奧之城”的蝶變。


圖為軌指中心一期指揮調度大廳,這裡是北京軌道交通”大腦“,也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接入線路最多、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軌道交通中樞。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


圖為軌指中心一期指揮調度大廳,這裡是北京軌道交通”大腦“,也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接入線路最多、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軌道交通中樞。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


圖為由北京軌道交通技術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設計與生産製造下線的第一輛市域列車真車車頭,該型列車最高時速可達160km/h,將在2024年開通運作的平谷線上投入使用。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北京自1953年開始籌劃地鐵建設,1969年開通第一條地鐵線路。截至2021年底,北京軌道交通全路網共有27條線路,運營里程783公里。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記者體驗地鐵模擬駕駛。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


工作人員介紹北京地鐵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模型,這體現了北京軌道交通在引領城市發展、推動産城融合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圖為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展廳內陳列的地鐵模型。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圖為不同時期的地鐵車票和紀念票。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

軌道交通已成為目前北京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對緩解交通擁堵,解決大城市病,構建綠色城市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


飛速發展的北京軌道交通不僅承載著億萬人民的“奧運情”“北京夢”,也見證了北京“雙奧之城”的蝶變。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