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市上黨梆子的表演者李樹斌,李樹斌自十三歲戲校畢業後就一直從事上黨梆子戲演出,已有四十多年表演經驗。權坤攝影
我國戲曲種類百花齊放,各地戲曲特點不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上黨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有著濃烈的地方戲曲色彩,且多為方言演唱。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
2008年“上黨梆子”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
各地戲曲都是中華文化珍貴的組成部分。“地方戲”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地方戲在追求各自表演特色的同時亦表現出各自的局限性。同時,由於現代文化的衝擊,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如今的一些地方戲曲,能夠有人繼續堅持學習、表演的已寥寥無幾。
以李樹斌的“上黨梆子”小劇團為例,劇團僅能在長治市的各個村落間搭臺表演,化粧間、更衣間等都是臨時搭建,日常生活就是拉著家當四處奔波。現如今,喜歡“上黨梆子”的受眾多為上了年紀的老戲迷,只有村裏舉辦活動或者老戲迷家中有紅白喜事的時候才邀請劇組表演,村民收入有限能支付的酬金並不豐厚。劇組的收入相當微薄,加之流動表演,很多原有劇組成員都無法堅持較長的時間,吸引年輕人加入,學習傳承更是難上加難。
面對重重困難,即便力量薄弱。僅僅因為熱愛,李樹斌的“上黨梆子”小劇團仍然堅持走街串巷,將正宗的百年“上黨梆子”帶到每一位喜愛他們的觀眾面前,不斷地傳承下去。問目的?他們説,就是希望能一直唱下去。
上黨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省東南部。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曾經風靡一時,歷經百年後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現在喜歡這個古老劇種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權坤攝影
即使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化粧間裏,演出前李樹斌仍非常仔細的整理著自己的粧容。嫣紅粉綠在他指尖劃過,堅定的眼神是他對上黨梆子的信念。因為熱愛而堅持。權坤攝影
粗獷的線條,並不考究的筆鋒和色彩,畫臉完成,李樹斌開心的笑著,他相信在觀眾席和他一樣熱愛“上黨梆子”的觀眾們,也正如他一樣期待著這場演出。權坤攝影
當日表演的曲目是《乾坤帶》片段,李樹斌飾演劇中大將“楊八郎”。他穿戴好服裝和頭飾,準備登臺表演。權坤攝影
觀眾席上,白髮蒼蒼的老者是上黨梆子的忠實觀眾,現代文化的衝擊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觀眾大量流失。李樹斌清楚的知道,如今肯坐在台下,聽他唱的,都是最忠實的聽眾,所以他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演出,一眉一眼,一舉止一投足都儘量做到更好,表現出“上黨梆子”的精、氣、神,為台下的觀眾,更為了他自己的這份熱愛。權坤攝影
上黨梆子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間亦用曲牌體,對嗓音要求甚高。劇目中場休息間隙,李樹斌抓緊喝兩口水潤嗓。一位戲迷專門來到後臺和他聊了一會兒。難得能看到一場正宗“上黨梆子”的表演,談話間,老人臉上挂著心滿意足的笑容。權坤攝影
演出結束,李樹斌和他的夥伴開心的聊著演出時的種種情況,輕鬆的談笑聲讓這個簡單搭建的“後臺”充滿了生機。 權坤攝影
嚴謹的李樹斌在演出結束後,對每一個腔調每一個動作都會反覆研究,如何更好的走位,如何完善自己的唱腔。他不斷的與大家切磋討論,同時,他也會將自己看到的問題和改進方式告訴其他表演者,他希望看到“上黨梆子”能夠更好地傳承,有更好的未來。權坤攝影
演出結束後,李樹斌仔細傾聽其他人的反饋,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完善自己的表演,為觀眾呈現更精彩的舞臺效果。權坤攝影
簡單卸完粧的李樹斌,擦了一把臉,他皺著眉頭,説起現在劇組的狀態。但他堅信“上黨梆子”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不僅是年齡大的戲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喜歡“上黨梆子”的年輕人也會越來越多,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上黨梆子”歷經百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權坤攝影
結束了一天的演出,熱氣騰騰的一碗麵就解決了他的晚飯,也是李樹斌這一天裏的第一頓飯。李樹斌説,自己四十多年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並不覺得累。上黨梆子戲已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自己的一生。權坤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