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太史回顧|神州十一號:航太員駐留天宮二號30天 創造新紀錄

發佈時間: 2021-08-26 17:10:1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點火。牛博攝影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 575 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陳冬2名航太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太飛行,也是改進型神舟載人飛船和改進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第2次應用性飛行。

長征二號F 遙十一火箭與之前發射神舟十號的長征二號F 遙十火箭技術狀態基本一致,為進一步提高安全性與可靠性,進行了部分技術狀態更改。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 237次飛行。

圖為等待發射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中國網牛博攝影


三大目的和四項保障措施


10月16日上午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紹,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作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太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太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太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太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後,兩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太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其間,兩名航太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作模式。


武平還表示,將在神舟十號的基礎上,採取四項措施保障航太員健康生活、高效工作。


一是醫監醫保方面。飛行期間將綜合利用醫療問詢、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以及心肺功能檢查等手段,定期對航太員實施健康狀態評估;更加注重加強艙內微生物控制,並配置了預防治療藥品和有關醫療器械,來確保飛行期間航太員的健康。此外,這次任務首次建立起天地遠端醫療支援系統,通過天地協同會診,來解決航太員的在軌“看病”問題。


二是失重生理效應防護方面。配備了防護裝備和鍛鍊設備,盡可能降低失重給航太員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使用套帶,解決飛行初期出現的頭暈、鼻塞等不適反應;通過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車鍛鍊、穿著企鵝服工作,對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和骨丟失等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綜合防護。


三是營養健康保障方面。武平説,這次任務進一步豐富了航太食品,種類有近百種,食譜週期達到5天,膳食結構更加科學;同時還考慮了個性化需求,增強了食品感官接受性,任務期經過了航太員的試吃,他們還是比較滿意的。“應該説,這些食品可以滿足航太員在軌飛行期間的能量攝入和營養需求。”


四是心理支援方面。針對本次任務在軌飛行時間長的特點,將加大飛行期間對航太員的心理支援力度。在專業心理醫生支援、親情交流、航太員團隊支援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技術支援手段。比如:研製了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升級了天地資訊交流系統,航太員可以隨時和地面溝通資訊、傳遞郵件,與親朋好友進行音視頻交流,以此來緩解航太員的壓力,保證航太員的心理健康。

2016年10月17日,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太員大隊航太員景海鵬、陳冬出征現場。中國網記者 張若夢  攝影 



景海鵬三次出征 陳冬終圓飛天夢


10月17日上午4時許,神舟十一號航太員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夢園廣場舉行。此次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太員乘組——景海鵬和陳冬從問天閣受命出征,開啟令全體國人自豪的“飛天”之旅。

此次太空飛行任務中,景海鵬擔任指令長,陳冬擔任指令長助手。這是繼執行神舟七號、神舟九號任務後,景海鵬第三次飛天,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太的新紀錄。

景海鵬1985年入伍,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太員,經過多年的航太訓練,在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授予英雄航太員榮譽稱號。2012年6月,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在談到為何選擇第三次出征太空的時候,景海鵬説:“航太員是我的職業,太空飛行是我的事業,更是我崇高的使命。雖然這項工作充滿了挑戰、風險乃至危險,但我喜歡、熱愛甚至享受我的工作。作為一名航太員,能夠多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是我們的夢想和追求。非常榮幸,我能夠第三次出征太空。”

2010年5月,陳冬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太員。經過多年的訓練,陳冬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太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通過了各項考核,于2016年6月正式入選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乘務組。

飛上太空,夢想終於實現。對陳冬來説,任務只是完成使命道路上的一個考核點,“我只是完成了一個考核,還要向著下一個目標繼續前進。”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模擬圖


完成高難度“太空之吻”

10月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二號自9月15日發射入軌以來,與神舟飛船開展的首次交會對接。

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經過多次變軌,于19日1時11分轉入自主控制狀態,以自主導引控制方式向天宮二號逐步靠近。

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就對接準備狀態進行最終確認後,神舟十一號開始向天宮二號緩緩靠攏。3時24分,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環接觸,在按程式順利完成一系列技術動作後,對接機構鎖緊,兩個飛行器建立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

自動交會對接實施期間,航太員景海鵬、陳冬在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值守,密切監視著飛船儀錶盤上的各類數據和對接過程,認真執行各種指令發送操作,並通過天地通信系統,迅速準確地向地面報告交會對接實施情況。

按照任務實施計劃,2名航太員隨後從神舟十一號飛船進入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的交會對接,是搭建太空之家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兩者從相距120米到最終完成對接的階段,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為了讓它們能在以8倍于子彈的速度下毫釐不差地對接在一起,技術人員對光學成像敏感器實現了升級。

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光學成像敏感器主任設計師龔德鑄説,太空中陽光照射強度是地球上的三到五倍,很容易“亮瞎”飛行器的“雙眼”,就像開車時被對面來車晃了大燈,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視力,因此以往交會對接要選擇光線合適的時機進行。

與天宮一號上運用的一代産品相比,升級版敏感器的太陽雜光抑制能力、識別目標敏感度均大幅提升,即使被晃了眼,視力恢復時間也能從原來的十秒縮短到幾百毫秒。由此,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可以實現準全天候實時對接,可保障航太器突發維修補給或航太員應急救生。

航太員景海鵬、陳冬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駐留天宮二號30天 創造新紀錄


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後,19日淩晨6時32分,航太員景海鵬、陳冬先後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在向地面報告對接完成後,根據地面密碼,兩名航太員解開束縛帶,從座椅上緩緩起身,依次打開返回艙艙門平衡閥和返回艙艙門,進入軌道艙。兩名航太員在軌道艙脫下艙內壓力服,換上藍色工作服。

在完成各項準備後,航太員景海鵬成功開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實驗艙艙門,隨後兩名航太員以漂浮姿態依次進入天宮二號實驗艙。後續,航太員在艙內按計劃開展相關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2016年11月18日,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駐留30天后,景海鵬、陳冬按計劃返回地球,創造了中國航太員在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北京時間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太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態良好,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3時 11 分,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出返回指令,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此後,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 13時 59 分,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著陸場站及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第一時間到達返回艙著陸現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後,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太員身體健康,並向任務總指揮部報告了情況。

神舟十一號飛船于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太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有關負責人表示,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後續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