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二三事

發佈時間: 2021-08-25 17:06:55 | 來源: 國家博物館 | 作者: 國家博物館 | 責任編輯: 趙娜

五四運動後不久,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建立工人階級政黨的任務被提上了日程。

【一】

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的成立

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探討社會主義學説和中國社會改造問題。6月,他同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等人開會商議,決定成立黨組織。關於黨的名稱問題,陳獨秀徵求李大釗的意見。李大釗主張定名為“共産黨”,陳獨秀表示同意。張申府回憶説:“關於黨的名稱叫什麼,是叫社會黨,還是叫共産黨,陳獨秀自己不能決定,就寫信給我,並要我告訴李守常……當時建黨究竟叫什麼名字,這沒有確定,徵求我們的意見。我和守常研究,就叫共産黨。這才是第三國際的意思,我們回了信。”

在陳獨秀主持下,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裏2號《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取名“中國共産黨”,這是中國第一個共産黨組織。陳獨秀任書記,主要成員包括俞秀松、李漢俊、陳公培、陳望道、沈玄廬、楊明齋、施存統、李達、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啟漢、袁振英、李中、沈澤民、周佛海。

  圖1 老漁陽裏2號舊址

11月7日,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共産黨》在創刊之時,就公開亮出了共産黨的旗幟。創刊時間的選擇也很有紀念意義,這一天是蘇俄十月革命紀念日,這説明上海黨的早期組織就是繼十月革命之後誕生的共産黨組織。

《共産黨》月刊由李達任主編。為了保密,上海黨的早期組織成員為其撰文或發表譯作,均不署真實姓名。每期稱之為《短言》的社論文章根本不署名。現根據資料查證,創刊號上的《短言》是由陳獨秀寫的,文中理直氣壯地闡明瞭在中國為什麼要建立共産黨的主張,指出:“要想把我們同胞從奴隸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産勞動者團體結合起來,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國、外國一切資本階級,跟著俄國的共産黨一同試驗新的生産方法不可。”

  圖2 《共産黨》

【二】

《中國共産黨宣言》

1920年8月,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成立以後,對無産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關係等問題,尚未完全弄清楚。對此,陳獨秀表示:“我們不必做中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一開始就發表一個《共産黨宣言》,我們只是要做邊學邊幹的馬克思主義的學生,現在可以先將中國共産黨組織起來,黨綱和政綱留待正式成立以後再去決定。”

成立三個月後,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擬定了《中國共産黨宣言》,大約2000多字,分為三個部分:共産主義者的理想、共産主義者的目的、階級爭鬥的最近狀態。

宣言重申了《共産黨宣言》開宗明義揭示的階級社會是階級鬥爭歷史的原理,指出:“階級爭鬥從來就存在人類社會中間,不過已經改變了幾次狀態,因為這是以生産工具的發達為轉移的。”

宣言表示堅信《共産黨宣言》所闡明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産主義必然勝利的規律以及無産階級是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結論,強調無産階級努力的發展和團聚“會使資本主義壽終正寢的”。

宣言公開闡明自己崇信馬克思的國家學説和無産階級革命理論,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沒有經濟剝削、沒有政治壓迫、沒有階級的共産主義社會。革命的關鍵在於“組織一個革命的無産階級政黨——共産黨”。

宣言全文用“共産黨”7次,用“階級爭鬥”14次(另用“階級衝突”1次),用“無産階級專政”8次(另用“勞農專政”1次),用“共産主義”、“共産主義者”、“共産主義社會”16次,用“資本家”、“資本主義”、“資本制度”28次,提到“俄國”、“俄羅斯”有10次。

《宣言》當時沒有對外發表,僅作為接收黨員的標準,但它實際上起了臨時黨綱的作用,為後來一大的黨綱奠定了基礎。

圖3 《中國共産黨宣言》

毛澤東後來在《黨史資料彙編》上讀到了這篇《中國共産黨宣言》,並寫了一段重要批語:“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會主義的革命,是空想的。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則是基本正確的。但土地國有是不正確的。沒有料到民族資本可以和平過渡。更沒有料到革命形式不是總罷工,而是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基本上是農民戰爭。”

這幾句言簡意賅的批語,既肯定了這份歷史文獻作為黨的革命綱領“是基本正確的”,又指出它在革命階段、土地綱領、對民族資産階級的方針以及革命鬥爭主要形式等方面存在認識錯誤或不足。

圖4 毛澤東的批語

【三】

毛澤東推薦的“三本書”

上海共産黨的早期組織曾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出版了《社會主義小叢書》,其中包括陳望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李漢俊翻譯的《馬格斯(資本論)入門》、李達翻譯的《唯物史觀解説》,以及以“新青年叢書”名義出版李季翻譯的《社會主義史》、陳獨秀委託惲代英翻譯的考茨基的早期著作《階級鬥爭》等,向廣大讀者,特別是進步青年比較系統地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其影響和意義十分深遠。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對斯諾説,“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産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著的《階級鬥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

  圖5 毛澤東推薦的“三本書”

此外,上海共産黨的早期組織還幫助店員工會創辦了通俗刊物《夥友》,陳獨秀撰寫了《發刊詞》。邵力子主辦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也逐步變成了宣傳社會主義的陣地。陳望道、李漢俊、施存統、沈玄廬、沈雁冰等積極撰寫稿件,介紹俄國革命,宣傳社會主義,使該報的影響更加擴大。

圖6 《夥友》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

【四】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

從《新青年》創刊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大批進步青年涌向北京、上海,要求學習新的知識和革命思想,請求給以指導和幫助。為此,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建立後,陳獨秀等指派小組中最年輕的成員俞秀松,並聯繫袁振英、葉天低、金家鳳等8個青年于1920年8月22日發起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簡稱C.Y.),俞秀松任書記。活動地址在霞飛路新漁陽裏6號。

為了支援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陳獨秀、楊明齋、李達、沈玄廬、陳望道等經常參加他們的活動,併為青年團進行了多次講演。特別是吸收第一批團員參加上海中國共産黨早期組織的活動,在實際工作中使他們得到考驗和鍛鍊。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建立後,向全國各地寄發信件進行聯絡,在北京、長沙、天津、武昌、廣州等地,也先後成立了青年團,成為建黨前後十分活躍的革命青年組織,起到了黨的助手和後備隊的作用。

  圖7 劉少奇1921年1月17日填寫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履歷調查表

【五】

外國語學社

為了培養幹部,學習蘇俄十月革命的經驗,併為輸送青年赴俄留學做準備,1920年9月,上海中國共産黨早期組織創辦了培養黨的幹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社址設在新漁陽裏6號。由楊明齋任校長。

該社以公開辦學的形式掩護黨、團的各種活動。俄語教員由維經斯基的夫人庫茲涅佐娃和王元齡擔任,日語教員由李達擔任,法語教員由李漢俊擔任,袁振英擔任英語教員,馬克思主義和政治理論課主要由團的書記兼學社秘書俞秀松擔任,李達、李漢俊、陳望道等人也被邀請擔任輔導。這是共産黨初創時期為培養幹部所建立的第一所學校。該校採取公開刊登廣告招生的辦法,既為該校做了掩護,又擴大了影響。一時間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紛紛來到上海入校學習,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負責為外地的學生安排食宿。他們過著艱苦的生活,“每月生活費只有5元左右。任弼時等人住在別處,他們5個人包了4個人的飯,省下1個人的飯錢以作他用”。第二年7月,該校選派赴莫斯科學習的就有30余人,其中包括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蕭勁光、陳為人、任作民、俞秀松、王一飛、蔣光慈、傅大慶、曹靖華、汪壽華、韋素園等,其中許多人後來成長為無産階級革命家,對中國革命做出重要貢獻。

  圖8 新漁陽裏6號舊址

1920年11月初,陳獨秀接廣東省長陳炯明電,請他到廣東主持教育,提倡新思想,發展新文化。陳獨秀提出教育獨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廣東收入1/10撥充教育經費;行政措施與教育所提倡學説趨同等3個條件,陳炯明應允。陳獨秀又寫信給李大釗徵詢意見,李大釗復函支援,認為可以將新文化和社會主義新思潮廣泛帶到廣東去,還可以在那裏成立共産主義者組織。

12月17日,陳獨秀乘輪船從上海繞道香港赴廣東,他留下的書記一職由李漢俊擔任,李達擔任《共産黨》雜誌主編,《新青年》則由陳望道主編。陳獨秀的南下進一步推動了廣東中國共産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加速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步伐,使1921年間的全國革命形勢出現了空前未有的新局面。

【相關閱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初始傳播

【展覽資訊】

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主題展覽

展期:2018/5/5 - 8/5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1-南3展廳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