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男,漢族,中共黨員,浙江金華義烏人。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學成回國後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後又返回故鄉翻譯《共産黨宣言》。1920年5月,他前往上海,任《新青年》編輯,又與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醞釀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他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書記,後因與陳獨秀髮生矛盾而退黨。此後,他在復旦大學任教,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教育家。1949年後,陳望道歷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
1920年代,白話文與文言文並存,當時白話文尚未達到普及程度。陳望道先生當時用白話文來翻譯這篇《共産黨宣言》,必須要花費很多時間。不僅如此,陳望道最終的翻譯修辭精美,充分展現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用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而因為翻譯時太過專心,錯把墨汁當紅糖蘸粽子吃的故事,也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美談佳話。
分水塘是義西夏演鄉的一個偏僻的小村。周圍山巒重疊,鄰著浦江縣。因這裡的水流分別流入義烏和浦江,故稱分水塘。1891年1月18日,一位給中國的命運帶來直接影響的人物--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語言學家、共産黨創始人之一的陳望道就誕生在這個村子裏。
陳望道故居是一幢建於清宣統年間的庭院建築,一進五開間,左右廂房各二間,開間前檐有天井,設有照墻。
古居右角不遠處是陳家的柴屋。1919年,陳望道從日本留學回來,因提倡思想解放,被當局以“非孝”、“廢孔”和“共産”、“共妻”的罪名而遭查辦時,回到家鄉,並在這柴屋中首譯了《共産黨宣言》中譯本。後來,柴屋焚于火中,而他翻譯的經典著作,卻為中國革命“盜取”了“天火”,照亮了革命者的道路。
陳望道故居陳列著他的生平事跡、照片和部分珍貴書籍,是讓人們了解革命的絕好教材。
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20年10月27日,成為浙江省首批青少年紅色基因15家傳承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