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渡口 紅軍搶渡湘江
全州縣,扼湘桂通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4年,紅軍長征過桂北,以這裡為主戰場,發生了舉世聞名的湘江戰役。此役後,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這就是“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湘江戰役。
當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的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七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中央紅軍在敵我力量懸殊且十分被動的情況下,硬是靠著堅定的信念、頑強的鬥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突破了湘江的4大渡口(界首、鳳凰嘴、大坪、屏山渡),搶渡湘江,最終突破了國民黨精心佈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東岸的陰謀。
在全州的現有18個鄉(鎮)中,有鳳凰、全州、才灣、枧塘、兩河、石塘、安和、蕉江、紹水、鹹水等10個鄉(鎮),都留下了紅軍的足跡。紅軍突破湘江的4個渡口,其中3個在全州境內,主要戰鬥有:覺山阻擊戰,紅八軍團鳳凰嘴渡口渡江之戰和紅三十四師文塘後龍山突圍之戰。
至今,在許多老紅軍的回憶錄裏,對這段歷史有著深情述説:無數紅軍指戰員浴血湘江,魂歸都龐越城,紅軍戰士用熱血和年青的生命為“長征”這篇不朽的革命詩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數萬紅軍將士長眠于湘江邊
湘江悠悠,兩岸鬱鬱蔥蔥,雷公塔,連綿的丘陵,加上平靜的江面,與落日構成一幅山水美圖。
可在82年前,就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曾有數萬名紅軍將士長眠于湘江之邊。
記者9月底來到全州縣紅軍長征過境重要節點,用心感受紅軍過境全州的悲壯事跡。
鳳凰嘴渡口:石碑記錄著當年的慘烈
鳳凰嘴渡口位於全州鳳凰鎮和平村委湘江兩岸,屬湘江古渡。
記者來到鳳凰嘴渡口看到,時至秋日,寬闊的湘江水變淺了些,靜靜流淌,清可見水草,而兩岸鬱鬱蔥蔥,一派生機。一艘擺渡船靠著江水的切力和橫跨兩岸的鋼絲繩,載著村民頻繁往返于兩岸。據鳳凰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鳳凰鎮正加大鳳凰嘴渡口、大坪渡口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力度,鳳凰嘴紅軍紀念館建設項目已啟動,大坪紅軍強渡湘江遺址恢復工程已近完成。
據村民介紹,由於原渡口碼頭過於窄小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這個渡口已被當地群眾擴建為混凝土結構碼頭。30多年來,這裡的村民通過渡船來往湘江兩岸,岸邊立著一塊石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江戰役舊址——— 鳳凰嘴渡口。
“鳳凰嘴渡口是紅軍突破湘江最為慘烈的渡口。”全州黨史辦原副主任蔣儒文用手指著石碑對記者説。
蔣儒文説,紅軍過湘江的4大渡口中,除了界首位於今興安縣境內,鳳凰嘴、大坪、屏山渡3個渡口均在全州縣境內。其中,鳳凰嘴渡口是紅軍突破湘江最為慘烈的渡口。
1934年12月1日上午,擔任中央縱隊右翼後衛的紅八軍團,趕到石塘鎮余糧鋪附近的楊梅山時,為了掩護前面同是後衛的兄弟部隊紅九軍團順利渡過湘江,紅八軍團一部在楊梅山伏擊追敵桂軍,激戰的同時,其大部當日下午開始在鳳凰嘴渡口下游董家堰水壩搶渡湘江。
此時,江面寬闊,紅軍的頭頂受到敵機轟炸,後面遭到尾追桂軍在湘江東岸架設機槍瘋狂地掃射,正在搶渡的紅軍將士在江中毫無掩體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損失十分慘重。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拼死渡過了湘江,撕開了敵人重兵設防的封鎖線。
但湘江一戰,紅軍付出了空前慘痛的代價。“湘江幾乎變成一條血河。”提起鳳凰嘴這一戰役,村民或多或少聽老人提起過。
全州縣黨史縣誌辦公室工作人員蔣廷松告訴記者,湘江在全州境內有一個轉彎處,人稱岳灣塘。此處江水流速較緩,湘江戰役後,上游漂下的數千遺體幾乎全都匯到此處。全州老百姓哀痛不已。此後,原本山清水秀的湘江邊流傳開“三年不食湘江魚,十年不飲湘江水”之説,很多年間,這裡的老百姓都不再吃湘江裏的魚。
文塘後龍山突圍戰舊址:見證紅軍百姓魚水情
9月底,記者來到了安和鎮文塘村。一陣急促的鈴聲打破了午後鄉村的寧靜,記者循著鈴聲看到,一米多高的文塘後龍山突圍戰舊址紀念碑就位於文塘小學門前,一些祭祀鮮花圍繞著紀念碑四週。
蔣儒文介紹説,這裡是紅34師師政委程翠林犧牲之地。1934年12月3日下午,在與桂軍兩個師激戰半晌後,正在電臺邊與中革軍委發報聯絡的程翠林,突遭敵軍炮彈轟炸犧牲。擔任全軍後衛而被截斷在湘江以東的紅34師,在文塘犧牲約三千人,僅剩一千余人,最後全軍覆沒。
蔣儒文近幾年四處打聽,終於在安和村發現有一處未曾寫入史書的紅軍遺跡——— 紅34師11名被打散的紅軍突圍出來後藏身的一處隱蔽岩洞。這些紅軍戰士連續數日都擠在岩洞裏忍饑挨凍,直到被一位姓鄧的老鄉發現並送來飯菜。
蔣儒文介紹説,這次戰役後,桂軍還在安和鎮搜查失散紅軍。當時有上山的老鄉拿著鐮刀走進洞裏,發現11個紅軍戰士緊緊抱成一團,雙方都不敢動。老鄉就回家煮好粥帶去山洞裏給紅軍吃,但紅軍們也不敢吃。
於是老鄉自己先吃一點表明飯菜無毒,他們才肯進食。由於老鄉家中並不寬裕,就詢問誰會手藝,可以帶他們外出找活兒幹,最終帶出去7人,其他4名傷員長眠在山洞裏。其中,鐘貴權就是7人中的一個。祖籍江西贛州的他擅長縫紉,後在蕉江瑤族鄉落戶成家。這就是紅34師留在全州的最後蹤跡。
“紅軍流了那麼多血,歷史不應該被忘記。”蔣儒文堅定地説。
“飛機在天上轉來轉去,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嚇得老百姓到處躲。”今年已87歲高齡的馬根本對湘江戰役仍有清晰的記憶。
馬根本老人回憶,湘江戰役後,全州刮的是南風,遺體發出的異味幾公里內都能聞得到,老百姓就到河邊打撈犧牲紅軍的遺體然後挖個沙坑掩埋。因為屍體太多,很多都埋得很淺。也有少數負傷的紅軍戰士留在了本地,馬根本的父親就悄悄收留了兩名年紀只有十幾二十歲的紅軍戰士。老人告訴記者:“紅軍來到全州,從來不做欺負百姓的事兒,老百姓發自內心覺得親切,就覺得應該保護他們。”
覺山阻擊戰舊址:紅軍經過這一戰役後覺醒了
覺(腳)山鋪位於全州縣城以南14公里桂黃公路旁,屬才灣鎮。在湘江戰役中為戰略要地,是敵人封鎖湘江的咽喉。
記者來到覺山阻擊戰舊址看到,這裡兩面都是高山,樹木蔥綠,中間桂黃公路筆直穿過,經過的車輛不時呼嘯而過。
“覺山阻擊戰發生時,這裡兩邊都是古木蒼林,路只有一條小山路。正因為地形險要,成了阻擊戰必選之地。”蔣廷松指著兩邊的大山介紹説。
資料記載,湘江戰役有新圩、覺山和界首三大阻擊戰,規模最大、最慘烈的當屬全州覺山阻擊戰。覺山阻擊戰以易蕩平等2000余名(一説6000余名)紅軍烈士的熱血和生命,掩護了中央紅軍渡過湘江。
紅一軍團2師6團政委王整合(後為新中國開國少將)的兒子前兩年曾回到這片父親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在與蔣廷松交流中,他説:“父親這一輩子只哭過兩次,一次是自己的警衛員犧牲了,還有一次就是在覺山阻擊戰中,父親當時據守米花山,因為犧牲了太多戰友,很多部隊從幾千人打到最後就剩下十幾個人,八九個人,父親當時是嚎啕大哭。”最後,紅軍在白沙河一帶死守住了敵人的猛烈攻擊。
1934年11月27日中央紅軍進入全州境內,29日阻擊戰打響,2師5團政委易蕩平等兩千余名紅軍將士在此壯烈犧牲。“到了吃飯的時間,炊事班挑著米飯,竟然找不到人來吃,坐在地上大哭。山坡上到處都是屍體,都是些十幾二十歲的紅軍娃娃啊。”蔣廷松説,單單掩埋犧牲的紅軍將士,當地村民就用了三天時間。
蔣廷松告訴記者,當時紅軍負重行軍非常疲憊,腿腳都腫了,又沒有東西吃,再加上桂軍時常夜襲,紅軍戰鬥力難以得到保證。
即便如此,紅軍到村子裏從來都只是在老鄉屋檐下休息,進門喝水也要先敲門,徵得同意後再進。很多老鄉為此自發挑水挑米來給紅軍吃。
覺山阻擊戰敵我人數和武器裝備都太過懸殊,當時湘軍人數至少有7萬人,而紅軍兩天先後投入6個團也僅有約1萬人。2師5團政委易蕩平陷入敵人包圍,得知中央縱隊已安全渡江後高喊“死而無憾”。易蕩平不願做俘虜,最後將子彈打入了自己的胸膛。
“當年5團政委易蕩平中槍負重傷,是我爸和村民把他抬入村裏進行隱蔽的。易蕩平犧牲後,我爸又和村民一起把他埋葬在村裏,那時候紅軍的英勇以及對百姓的好,讓村民打心底裏就要想辦法幫助他們。”全州縣才灣鎮覺山鋪村村民唐春林向記者述説當年他爸參與救護紅軍5團政委易蕩平的事跡。唐春林拿著一沓合影照片向記者展示説,這是近幾年,易蕩平的家屬、開國上將楊成武的警衛員專門到村子找到他爸爸當面致謝併合影的照片。
據唐春林等村民介紹,覺山鋪此前並不叫“覺山鋪”,而是因為就在山腳之下,當地百姓將此地稱作“腳山鋪”。那麼,腳山鋪之戰為什麼又稱之為“覺山阻擊戰”?
蔣廷松解釋稱,1988年,聶榮臻元帥故意將腳字寫成諧音“覺”字,有意為之,正是讓後人明白:“紅軍經過這一戰役後覺醒了”——— 湘江戰役慘痛的損失之後,中央紅軍糾正了之前的錯誤行軍路線,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併為後來的“遵義會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