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太史回顧|神舟七號: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發佈時間: 2021-08-04 15:40:2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圖為神舟七號發射瞬間。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網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新型長征二號F遙七火箭發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名航太員搭乘神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航太員出艙活動和小衛星伴飛,成功完成了多項技術試驗,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的新篇章。9月27日,航太員翟志剛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空間出艙任務。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

    圖為神舟七號飛船與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垂直裝配廠房進行對接。新華社發(秦憲安 攝)


六大技術上的創新與突破


神舟七號任務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太員出艙活動技術,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任務相比,技術上主要突破載人飛船氣閘艙、艙外航太服和航太員地面訓練等關鍵技術。

神舟七號飛船在方案設計、系統研製過程中,進行了多項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突破。

一是氣閘艙與生活艙一體化設計技術。軌道艙進行了全新的設計,兼作航太員生活艙和出艙活動氣閘艙,增加了泄復壓控制功能、出艙活動空間支援功能、艙外航太服支援功能、出艙活動無線電通信功能、艙外活動照明和攝像功能、出艙活動準備期間的人工控制和顯示功能等。

二是出艙活動飛行程式設計技術。在出艙活動飛行程式設計上,考慮運作軌道、地面測控、能源平衡、姿態控制、空間環境適應性等多種約束條件,通過合理、優化配置飛船的資源,設計出具備在軌飛行支援出艙活動的程式平臺。在此基礎上,根據航太員的生理條件、艙外航太服的工作狀態,進行飛行期間的航太員操作項目編排並生成船上的自動控製程序,使飛船自動控制與航太員手動操作項目匹配、協調。

三是中繼衛星數據終端系統設計及在軌試驗設計技術。神舟七號飛船裝載了我國中繼衛星系統的首個用戶數據終端系統,進行了國內首次天地數據中繼系統數據傳輸試驗。

四是航太産品國産化技術與應用。對部分關鍵器件、組件採用了國産化産品,對於促進航太科技,帶動我國相關科學技術進步,發展自主創新型科技具有重要意義。

五是載人飛船3人飛行能力設計與應用技術。按照3人人體代謝指標設計、配置了環境控制設備,提供可容納3名航太員生活和工作空間,設計了3人指揮、操作、協同關係程式。

六是伴飛衛星釋放支援及分離安全性設計技術。為伴飛衛星提供了釋放平臺和釋放能力,解決了伴飛衛星釋放後對飛船的安全性影響問題。

9月24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任務航太員乘組與記者見面。

2008年9月24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任務航太員乘組與記者見面。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航太員訓練歷時2年7個月


2008年9月24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神舟七號飛船將於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擇機發射,進行載人航太飛行。執行神七飛行任務的航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神舟七號任務航太員在選拔和訓練上,與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任務相比有一些技術上的變化。但是,對神舟七號任務航太員選拔的總體要求與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任務基本上是一致的,對於航太員的身高和年齡沒有更多的要求,變化主要是為適應神舟七號航太員出艙活動任務而對航太員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的要求。

此前,針對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特點制訂了神舟七號航太員訓練總體方案,開展了共同訓練階段、任務訓練階段和強化訓練與任務準備階段三個階段的訓練,歷時2年7個月。訓練期間,航太員除完成體能、心理、救生、飛行程式等常規訓練科目外,重點進行了出艙活動針對性訓練。出艙活動針對性訓練主要包括:出艙活動理論和技能訓練、艙外航太服技術訓練、常壓出艙程式與任務模擬訓練、低壓環境出艙活動程式訓練、模擬失重水槽訓練,以及人艙服聯合演練等。


圖為航太員出征。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網


安排四項空間試驗


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第二步任務階段的首次載人航太飛行,其主要任務是實施我國航太員第一次空間出艙活動。航太員在空間飛行期間,將主要完成四項空間科學研究與實驗:①航太員出艙活動。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太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②伴飛衛星試驗。按計劃,航太員出艙活動結束後,會釋放伴飛衛星,圍繞軌道艙進行伴飛試驗,這個試驗的目的是試驗和驗證衛星在軌釋放技術和伴隨飛行技術。③開展固體潤滑材料和太陽電池基板材料外太空暴露試驗。目的是研究外太空環境引起材料特性衰變、改性的機理和探索用於提高航太設備中機械運動部件固體潤滑材料性能的技術途徑。④衛星數據中繼試驗。目的是驗證中繼衛星系統的性能及其與飛船、任務中心之間的協調性,為後續載人航太飛行任務使用中繼衛星系統奠定基礎。

 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太員翟志剛出艙後揮動中國國旗 

  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太員翟志剛出艙後揮動中國國旗(攝于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大螢幕)。新華社記者查春明攝


19分35秒出艙活動


2008年9月27日16時35分12秒,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隨著神舟七號軌道艙艙門的打開,浩瀚的太空向中國人敞開了懷抱。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太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太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9月27日,在完成航太員出艙任務後,神舟七號飛船在太空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

9月27日,在完成航太員出艙任務後,神舟七號飛船在太空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攝于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大螢幕)。新華社記者查春明攝


進行在軌試驗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亮點除了航太員出艙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在軌試驗。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同時釋放了一顆伴星,利用這顆伴星對飛船進行照相和視頻觀測。此次伴星試驗任務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釋放和繞飛技術的國家。此外,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還進行了固體潤滑材料的在軌試驗,將中科院提供的固體潤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後,由航太員在出艙行走時進行回收。

9月28日,神七航太員出艙後揮手致意。圖片來源:新華社


“準確入軌、正常運作,出艙活動圓滿、安全健康返回”

神舟七號飛船自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成功發射後,共在軌飛行2天20小時27分,繞地球飛行45圈後,于2008年9月28日17時37分安全著陸,航太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健康出艙。

此次任務中,長征2F運載火箭將神舟七號飛船準確送入太空預定軌道;航太員飛行乘組出色完成了各項預定的操作項目,其中,航太員翟志剛著“飛天”艙外航太服、劉伯明著“海鷹”艙外航太服,互相配合,成功完成了空間出艙活動,航太員翟志剛在艙外取回了科學試驗材料並進行了太空行走。出艙活動結束後,釋放了伴飛衛星,並將繞軌道艙進行伴飛試驗。飛船在軌期間,還成功進行了“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試驗。可以説,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成功地實現了“準確入軌、正常運作,出艙活動圓滿、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務目標。

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國航太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