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太史回顧|神舟六號:實現“多人多天”航太飛行 首創多個中國太空“第一次”[組圖]

發佈時間: 2021-06-30 13:54:4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2005年10月1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將搭乘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航太員費俊龍、聶海勝送入太空。圖片來源:國家航太局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我國航太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運作76圈,歷時4天19小時33分,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軌道艙留軌運作了707天,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實驗,為長壽命空間飛行器的研製積累了經驗。


 

10月12日淩晨6時許,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航太員費俊龍、聶海勝準備走向發射塔。圖片來源:新華社

10月17日淩晨,神舟六號飛船載著航太員費俊龍、聶海勝經過5天太空飛行,走過300多萬公里的長征路,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實驗任務後從天外勝利凱旋。神舟六號載人航太飛行,是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是我國載人航太工程“三步走”戰略進入第二步任務的重要開局,我國載人航太工程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圖為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與長征運載火箭進行對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用長征二號f型火箭進行發射。圖片來源:新華社

 

航太員在太空進入“小康”水準

2005年10月13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上的兩位航太員創造了很多太空中的第一次。從第一次睡眠到第一次量血壓,從第一次吃“大餐”到第一次“洗臉”,從第一次太空拍攝到第一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他們在太空上的一舉一動都在創造歷史,都在吸引著人們的視線。這些看似簡單行動的背後,其實是無數科技人員的心血和勞動。

兩年前,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飛上雲霄,航太員楊利偉的太空生活還只是“溫飽”水準。在21個小時的太空漫遊中,他在固定座位上堅守著,沒法躺下睡眠,只吃了些小月餅,喝了些礦泉水。僅僅兩年時間,費俊龍和聶海勝就體會到了更多的“幸福”。太空生活發生了“質變”,在“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一舉進入“小康”水準。


圖為“神舟”飛船返回艙。圖片來源:新華社


質的飛躍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多項技術改進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六號,不僅僅是“一人一天”到“兩人五天”量的變化,更是一次質的飛躍。實現這個飛躍,就必須面對“第一次多人,第一次多天,第一次開關艙門,第一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實驗”等多個第一的挑戰,攻關的任務落在了造“船”人的肩上。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與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航太員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六號飛船上新增加了40余臺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余臺,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餘件,做出了4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準備了航太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食具等。軌道艙中挂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太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太員可以用裏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太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太員的坐椅緩衝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太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産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

兩次載人航太飛行,在浩瀚太空確立了中國人的位置;一次次飛天壯舉,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自主創新的實力。神舟六號載人航太飛行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已經掌握了飛船較長時間在軌載人飛行技術,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作為當今世界在役的兩種載人飛船和運載火箭之一,其技術性能、功能和可靠性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