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都市江達縣崗托鎮崗托村的村口,一塊大石頭上刻著“西藏”二字(3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新華社拉薩4月19日電題:國旗飄揚“西藏解放第一村”
新華社記者薛文獻、陳尚才
到過“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市江達縣崗托鎮崗托村的人,都會感受到紅色歷史和文明氣息。錯落有致的井欄式藏家新居,戶戶屋頂飄揚著五星紅旗,有的家門口還停放著小轎車、大卡車。
崗托村位於川藏交界的金沙江畔。1950年10月上旬,昌都戰役打響。10月7日夜,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北集團左路軍在這裡強渡金沙江,經過激烈戰鬥,于8日下午擊退駐守的藏軍。崗托村由此成為“西藏解放第一村”,也成了進軍西藏的橋頭堡。
70年前的崗托村,和西藏其他地方一樣,群眾生活在黑暗的封建農奴制社會,絕大多數人是農奴。“我們要給領主家支沒完沒了的差役,吃飽穿暖是奢望。駐紮在這裡的藏軍經常欺負村民,姦淫婦女。”今年79歲的普巴回憶説。
當年的解放軍戰士,給普巴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解放軍幫助我們翻身解放,不吃我們一粒青稞,不拿一針一線。那時我還小,經常跑到營地附近看解放軍訓練、打籃球,在那裏第一次看電影,第一次吃到米飯,他們對我們特別好。”
通過解放軍,普巴和村民知道了中國共産黨,見到了五星紅旗。從此,紅色的種子在心裏生根發芽。
1969年,普巴參軍入伍,守衛邊境。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我參軍、入黨,就是想做和他們一樣的人,保家衛國。”
退役回村後,普巴擔任村裏的生産隊長,帶領村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産。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崗托村推廣良種,新建水渠,種植冬小麥、豌豆、蕎麥等作物,由一季變成兩季,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最驕傲的是大家都能吃飽飯了。”普巴説。
改革開放後,崗托村實行包産到戶。1955年出生的多嘎記得,他們家分到了3畝地和1頭耕牛,生活有了明顯改善。全村人的生産積極性空前高漲,有的精耕細作,提高生産,有的外出做木工活、開車跑運輸,發展多种經營,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6年以來,脫貧攻堅戰在“世界屋脊”上打響。
今年58歲的永紅,從1996年至2019年先後擔任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爭取上級支援,組織群眾擴建村道、重修水渠、發展紅色旅遊,建起黃牛養殖場和清油加工廠,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收入不斷增加,家家戶戶蓋起了兩層小樓。
獨特的紅色文化、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讓崗托村成為許多進藏遊客的第一站。近年來,江達縣充分挖掘紅色旅遊潛力,開闢了以金沙江十八軍渡口等為代表的紅色旅遊景點,圍繞旅遊業發展起的民宿、馬匹出租、舞蹈表演、景點解説等服務,成為村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隨著國家對金沙江大橋和川藏公路不斷提升改造,買卡車、跑運輸成為村民增收的另一渠道。“目前,崗托村有16戶村民運營30多輛貨車,靠運輸走上了致富路。”曾擔任村幹部的多嘎説。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已成為越來越多崗托群眾的自覺行動。多嘎有兩個兒子,均已大學畢業。“孩子們靠知識改變了命運。”
幾十年來,崗托村一代代村民傳承紅色基因,艱苦奮鬥、苦幹實幹。永紅介紹,崗托村現有126戶593人,在校中小學生148人、大學生48人,已畢業大學生25人;2018年底崗托村33戶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2020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2552元。
每逢重大節慶,崗托村家家戶戶都會自發在屋頂換上嶄新的五星紅旗,以表達對黨的感恩和對祖國的熱愛。
“現在全村人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快樂,這在舊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永紅説,“接下來,我們還要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中,進一步提升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能力,將全村打造成歷史厚重、村容整潔的紅色打卡地,讓家家戶戶吃上‘生態飯、旅遊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