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涪昭現代産業園區內拱形的蔬菜培育架。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劉楨珂)初冬,伴著綿綿冬雨,“決勝2020”看四川網路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位於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四開鄉涪昭現代産業園區。
走進園區智慧玻璃溫室大棚,初冬時節這裡依舊暖意融融,整潔明亮的環境裏一排排鋼鐵架子上綠意盎然,各類蔬果茁壯成長。昭覺縣虹谷拉達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廖偉指著一根黑色電纜,為記者介紹起這園區裏的“黑科技”,他説:“在我們園區內,這樣的黑色電纜頂部連著一個金屬感應頭,可以實時監測室內溫度。如果溫度低了,就自動啟動儀器調節控溫,能夠保證大棚內溫度均衡,有利於蔬果的生長。同時,在棚頂配有自動伸縮的遮陽棚,可以根據天氣狀況選擇是否開闔。”
而就在幾年前,這裡的村民農業生産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機械化程度低。受到耕地面積少和氣候的影響,當地主要種植馬鈴薯、蕎麥等作物,一年一熟,每畝地年産值不超過2000元。
2018年6月,涪昭現代農業産業園一期建設完成後建成了智慧玻璃溫室、育苗室、種植大棚等,主要種植茄果類、葉菜類蔬菜。通過一系列農業設施、技術,蔬菜種植克服了冬季低溫、少雨的不利條件,一年四季都能培育新鮮的蔬菜瓜果。産品除了銷往昭覺縣、西昌市的農貿市場外,還成為深圳等地的大型超市供貨源,現在每畝地産值可達到2萬多元。
廖偉説,帶動當地農戶增産增收,實現脫貧奔小康,是産業園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預計待園區全部建成後,可以提供1300多個工人崗位,吸納周邊兩三個鄉的勞動力,可實現農戶每人平均年增收1.2萬餘元。
另外,園區建設以來,已經累計為1000多名農戶開展農技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0人,鄉村農技人員7人。先後已有8名貧困戶自主創業,開展越夏蔬菜種植,戶均增收2.2萬餘元。
48歲的村民阿海告訴記者,如今在園區內務工,每月收入將近3000元,再算上土地流轉每年一畝地的600元;年底每畝地還有200元的分紅,算下來,現在一年的收入比前些年出去打工掙的還多。他感嘆道:“如今在家就能掙到錢,心裏越來越踏實咯。”
園區“黑科技”之一的黑色電纜,時刻檢測室內溫度,如果溫度低了,就自動啟動儀器調節控溫,能夠保證大棚內溫度均衡,有利於蔬果生長。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廖偉展示園區內無土栽培的茄子。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附近村民正在園區內採摘新鮮的烏塌菜。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48歲的村民阿海是園區內的一名生産隊隊長,每月能有將近3000元的收入。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涪昭現代産業園區內培育的新鮮蔬菜。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