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1月26日電 題:大金湖畔,一個移民貧困村的“綠色崛起”
新華社記者秦宏、林超
福建省泰寧縣大金湖畔的梅口鄉水際村及遊客碼頭(11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福建省泰寧縣大金湖畔的梅口鄉水際村及遊客碼頭(11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今年國慶假期後,在福建省泰寧縣大金湖畔的梅口鄉水際村,不少村民忙著重新裝修自家民宿。與10年前政府“懇求”他們建帶衛生間的房子不同,村民爭相升級房間硬體及綠植等“軟裝”。
“記得2000年左右,來動員的鄉幹部還被村民用掃帚趕出去過。”水際村村民、民宿業主蔡雪嬌説,那時政府鼓勵村民投資建民宿,但剛從貧困中走出來的村民們,不大相信民宿産業的前景。
水際村是老區基點村、庫區移民村,1980年泰寧縣建設大金湖池潭大壩,關閘蓄水,村民就地從山谷平地搬上半山腰重建。地沒了,山林少了,水際村成為省定貧困村。
上世紀90年代前,村民一度只能靠捕魚維持日常開銷。泰寧縣實施旅遊興縣發展戰略後,借助山綠水美的自然生態,水際村搭上旅遊業“便車”,迎來發展轉機。
“1998年我嫁到村裏時,村民除了打魚還能通過用漁船搭載遊客遊湖,擺攤銷售幹魚乾貝賺錢。後來民宿出現了,村民開始相信能靠風景賺錢了。”蔡雪嬌説。
但是,因生態環保意識不足等因素,水際村發展遭遇新問題。由於都想多賺點錢,村民開始過度捕撈;自發經營的遊船、民宿等也陷入無序競爭,“旺季宰客、淡季殺自己”。
遊船駛向福建省泰寧縣大金湖畔的梅口鄉水際村遊客碼頭(11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福建省泰寧縣大金湖畔的梅口鄉水際村及遊客碼頭(11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2004年前後,湖裏的魚越來越小、越來越少,大金湖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夏天臭氣瀰漫。村民賺到的錢越來越少,還不斷有遊客投訴。
為保護生態和旅遊業發展環境,政府出面引導,水際村黨支部牽頭,採取“行業協會+公司+農戶”方式,對漁業、遊船業和民宿業進行規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經營。
“原來人人捕、天天捕,改為了由漁業公司統一養殖、捕撈、銷售,漁民入股享受分紅,不能再私自捕撈。”梅口鄉黨委書記馬骕説,當地遊船業和民宿業也成立了協會規範運營,遏制了自然生態進一步惡化,扭轉了水際村産業發展不利局面。
2005年,泰寧縣被列為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大金湖成為公園核心景區。規範經營、管理後,水際村各項産業得到更快發展。去年,湖區“晏清”牌有機魚、遊船營運、餐飲民宿業等經營收入達到5700余萬元;水際村民每人平均收入2萬餘元,村集體經濟收入60多萬元。
“村民更加重視産業發展品質和生態環境保護了。”蔡雪嬌説,現在湖裏的魚放的多捕的少,養好幾年才會捕撈;吃上“旅遊飯”後,山丘田都退耕還林了,人們收入卻更多了。
近年來,作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泰寧縣正大力升級生態旅遊業,發展森林康養、休閒度假、文體創意等産業。“作為三明生態最好的鄉鎮之一,我們在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方式,讓更多鄉村像水際村一樣‘綠色崛起’。”馬骕説。
福建省泰寧縣大金湖畔的梅口鄉水際村及遊客碼頭(11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福建省泰寧縣大金湖畔的梅口鄉水際村及遊客碼頭(11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