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駐村扶貧指揮長的愧疚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向定傑
前不久記者下鄉,到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邊疆村採訪,遭遇了驚險一幕。
8月13日,記者乘坐一輛手動擋越野車在半山腰的狹窄公路上行駛,突然遇到對面來車,因為一側就是陡峭崖壁,一方必須倒車很遠,才能找到一塊稍稍“寬裕”的錯車地帶。由於載重多,這輛越野車在陡坡上停留幾分鐘後,一股嗆人的味道從前排駕駛室散發出來,原來是離合片燒焦了。記者坐在後排,不由得抓緊了把手。見到這一幕,同行的邊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晏飛連忙安慰駕駛員不要慌。不久對向車終於找到合適位置,雙方收起後視鏡,緩緩“擦肩而過”。
黔渝交界、烏江之濱,地處武陵山區深處的沿河縣,是貴州掛牌督戰的9個未摘帽深度貧困縣之一。儘管2015年就已經通了高速公路,但從縣城到一些鄉鎮,路途依然遙遠。
幾年前,記者到過思渠鎮最遠的地方是一口刀村。沒想到,這次的邊疆村地如其名,更遠更偏。進村時,因為中途有一小段路被山體滑坡衝斷了,只能棄車步行幾百米,到另一頭換車再進村。
▲晏飛和隊員錢鑫走在危險路段。受訪者提供
“這點苦算不了什麼。”1982年出生的晏飛説,自己是沿河當地人,也是農村家庭長大。之前從語文教師轉行後,就一直在板場鎮政府工作。去年12月19日,因為脫貧攻堅的需要,他被調到思渠鎮任組織委員,同時負責挂幫邊疆村。
今年1月20日,邊疆村成立脫貧攻堅指揮部,晏飛正式到村常駐任指揮長。1月24日,臘月三十淩晨一點多,他趕回家過年。遇上疫情防控,初一早上,又往村裏趕。“元宵節的時候,看到對面重慶的村民在放鞭炮,心裏很酸。”
▲邊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部分隊員合影(前排左一為晏飛)。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向定傑攝
記者沒想到,這個身材魁梧、乾脆利落的男人,一上來就敞開了柔軟的內心。
晏飛家裏有兩個孩子,大的在上初二。他的手機上,還保留著和大兒子的短信聊天記錄,對話方塊裏顯示以下內容:
2月22日,星期六,10:29
“你還曉得給爸爸放幾瓶牛奶在車上,這個行為暖心啊!你很懂事了,接下來要好好學習!”
兒子兩小時後甩了仨字:“應該的!”
6月4日,星期四,23:07
“Hello!老爸,好久不見,最近可好?都快忘記你了。最近幾次我的數學、物理和英語都衝進了班上前十了耶!語文還算中規中矩,你要注意身體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看你每次黑眼圈都那麼重!”
晏飛20分鐘後回復:“厲害厲害,繼續加油!今年沒有時間管你,説明你已經很懂事了,語文也要加油哦,以前我就是語文特別好,你要遺傳我才行,我知道注意身體,的確最近任務太重了!”
▲晏飛與大兒子的短信聊天記錄。受訪者提供
晏飛的小兒子才3歲。今年4月,媽媽一不留神,小傢夥竟然自己從家裏跑到了板場鎮政府找爸爸。“聽到原來同事説,兒子在找我,我當時就淚奔了。”
晏飛説,今年自己只回了3次家,而且三個月沒給家裏寄錢了。有一次孩子的奶奶發來視頻,小朋友還在裏面用勺子敲罐子,喊著“沒奶粉了,爸爸買”。
“很對不起家人,等脫貧攻堅忙完,想找時間好好陪陪他們。”晏飛説,身邊的一些親人也不理解,好不容易有個體面工作,還在背砂子、水泥;家裏遇到一點事,啥都指望不上。
▲晏飛(右一)和隊員們“上房揭瓦”。受訪者提供
拋開家庭,穿著一身迷彩服、皮膚黝黑的晏飛更願意聊自己的工作。
“起初來,真的節奏快,有點受不了。”晏飛説,邊疆村是市、縣挂上名的一類貧困村,要做的事兒實在太多了。
在之前,困擾邊疆村最大的難題是交通。村裏以前通往外界只有一條山路,要經過幾百米深的懸崖峭壁,從山腳爬到埡口需一個多小時。小孩上學,都從這裡走。由於整個村地勢險峻,村民勞作出行,馬匹托運物資,不時也有摔傷亡的事故。
2016年初,受夠了的村民們一錘一錘敲,花了整整一年,在年底,終於打通與外界來往的“天路”。2017年,道路得到硬化,邊疆村不再是“邊疆”村了。
今年,隨著晏飛等人的到來,邊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幹部充實到了19人,其中有15名攻堅隊員,4個村幹部。
“村裏沒開食堂,隊員們車裏放的都是速食麵,我想這還怎麼打仗?”
“這麼多人,共用一個衛生間,早上上廁所都要排隊,洗澡也不方便。”
……
報到的第一天,晏飛首先從這些生活細節一一整改,在後勤保障上,讓過去有些渙散的幹部隊伍擰成一股繩。“我對隊員們很嚴,其實心裏也愧疚。”晏飛低聲説道,有一回,一位幹部前一晚熬夜整理資料,第二天起床遲了,發現大家都已入戶開展工作了,就火急火燎往農戶家趕,結果路上開車出了意外,受了傷。
“村裏房子爛,很多都是木板板,産業為零,所有財政扶貧資金都是拿到別的村入股,雖然有分紅,但哪有自己幹好?”這是晏飛對村裏情況的第一印象。
▲邊疆村的幹部群眾在合力拆舊房。受訪者提供
對此,今年3月,村裏爭取資金,一口氣做起了雷竹、辣椒、茄子、冷水魚、生態養雞、金絲皇菊、精品水稻7個産業,利益聯結覆蓋133戶貧困戶711人。
▲邊疆村新建的養雞棚。受訪者提供
通過産業帶動,今年邊疆村發給村民的勞務工資就有10多萬元。目前,村集體經濟也累計達到12萬餘元。
▲晏飛走在去查看茄子長勢的路上(8月13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向定傑攝
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晏飛説,最難的時候是三四月份,那時“只要撒點雨,車都進不來”,導致大量急需的水泥、砂石沒有著落。
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一輛貨車拉了二十多噸水泥,快到村口了,發生側翻。淩晨5點多,十幾個幹部、群眾,找來三輪小貨車,把一袋袋水泥轉運到村委會堆放。
投工投勞之外,隊員們還常常自己墊錢。“當時縣裏水泥供應不上,大家湊了52700元,派人到隔壁德江縣訂了2車。”晏飛説,今年以來,從幹農活到拆房子,再到打掃衛生,幹部從扶貧中學會了太多東西,“真是把前三十幾年沒幹過的都幹了。”
幹部的辛苦,群眾看在眼裏。“從麻木到等靠要,再到漸漸理解、參與。”晏飛這樣總結當地村民觀念的變化。
讓他感動的是,一次開車在路邊遇到一個平時“不太好對付”的村民,寒暄幾句後,那人竟然從褲兜摸出了柑橘和煮熟的雞蛋,把他的午餐讓給自己吃。
8月15日,邊疆村村委會的小廣場格外熱鬧,吹嗩吶的、打鼓的,氣氛就像過年一樣。在家的村民幾乎都來了,大家要一起吃一頓“幹群連心飯”。
晏飛站在臺上,向大家介紹村裏的工作情況,講述幹部具體做了什麼、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我在家裏也是兒子、是父親,既然我們有緣分走在一起,那麼大家就都是一家人,希望大家接下來好好配合我們的工作,把日子過紅火起來!”晏飛的話,樸實又簡單。
▲“決戰邊疆 決勝小康”的脫貧標語。受訪者提供
在村委會後面的大山間,“決戰邊疆 決勝小康”八個醒目的紅字標語牌迎風矗立。儘管2019年邊疆村已經“出列”,今年上半年,剩下的貧困人口13戶48人也全部達到脫貧標準,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工作日誌還在每天更新,誓要徹底打贏這場輸不起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