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 報道) 忙碌了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接二連三的受挫折,2017年之前,阿懷祿生活過得是真不容易!
64歲的阿懷祿是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小龍院村的村民。曾經,靠微薄的土地收入和打零工維持生活,雖然生活不富裕,但也算是過得去,然而一場不幸卻悄然而至。
2015年,阿懷祿的老伴患上了糖尿病和白內障,每天藥不離手,一個月下來醫藥費都要花去好幾千塊錢。兒子和兒媳因為沒有一門手藝,只能到處給別人打零工,這期間,還要照顧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無論一家人如何堅韌和努力,未來的生活依舊看不到希望。也就是這一年,阿懷祿一家被評為了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有了轉機。
當地脫貧戶當歸豐收。
脫貧攻堅是為了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阿懷祿開始動起了脫貧致富的腦筋。2016年,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利用産業發展扶持資金購買了四頭黑白花乳牛和四頭生豬發展養殖業。有了啟動資金,憑藉著多年的養殖經驗,阿懷祿把握住了這次機會。
每天查閱養殖資料、自己動手配製飼料、向周邊養殖大戶請教……一年下來,他所養的牛和豬都茁壯成長,也為他家帶來了近4萬元的收入,脫貧似乎已經近在眼前。
然而禍不單行,2017年,阿懷祿被查出胃潰瘍癌變,高昂的手術費和化療費使這個生活剛有起色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
“多虧了我們全家都享受城鎮醫保。”阿懷祿説,依靠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借著國家扶貧政策的扶持,加上扶貧工作隊與村幹部多次到府走訪,積極為他聯繫相關部門,落實醫療扶貧政策,解決部分醫藥費,每次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都達90%以上,並落實先診療後付費政策。
發展養殖業,帶去致富希望。
2018年,小龍院村衛生室醫生和村幹部對其家庭進行了健康扶貧雙簽約,確保了阿懷祿家不出現家庭成員因病治療經濟開支過大導致返貧的情況。
戰勝了病魔的阿懷祿再次堅定了脫貧致富的信心,他知道光靠養殖業還不能夠滿足一家6口人的幸福生活。當年,他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種植了當歸,秋收時節就為家裏增加了1萬多元的收入。
緊接著,好運開始眷顧這個家庭,阿懷祿的兒子和兒媳也參加了村子裏舉辦的職業技能培訓,先後通過技能培訓取得電焊和抹灰結業證書,借著技能在身,小兩口一年也給家裏帶來三萬多元的收入。
大通縣朔北鄉麻家莊村藥材豐收。
“是黨的好政策給了我新的希望,我現在每個月有養老金,而且兩個孫女也享受到了國家的學前教育幼兒免除保教費優惠政策和‘兩免一補’等優惠政策。我們以後更要好好努力,把日子過紅火,活出個新樣子。”阿懷祿説。
“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這句張海迪的名言用在阿懷祿一家身上在合適不過。生活道路上雖然坎坷諸多,但阿懷祿都腳踏實地一一跋涉,用勤勞的雙手盡數抹平。
大通縣良教鄉寶元奶牛養殖基地。
曾經,像阿懷祿一樣的人在青海不在少數。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西寧市堅持把發展産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累計投入各類産業扶貧資金16億元,實現了“五個全覆蓋”,即:每個貧困縣不低於1500萬元的扶貧産業園引導資金全覆蓋;貧困村每村228千瓦光伏扶貧全覆蓋,三縣3個光伏電站建成並網發電,每個村集體每年凈收益25萬元左右;貧困村每村50萬元的互助發展資金全覆蓋;485個非貧困村10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全覆蓋;每人平均5400元的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戶産業扶持全覆蓋。
同時,西寧市所轄的湟中區、大通縣、湟源縣也相繼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投資8100萬元,在27個村實施鄉村旅遊扶貧項目。爭取國際農發基金貸款1.98億元,實施青海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項目4類43項,惠及3.97萬貧困人口。(本文照片均由大通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