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李家莊,一村民正在採摘蘋果。
多年與貧困作鬥爭,今年4月,漾濞摘了“窮帽”,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追逐著小康夢。當地人説,漾濞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産業興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這三大“法寶”。
因地制宜 産業有奔頭
漾濞,“漾”指水波盪漾,“濞”指水暴至聲,古時漾濞人煙稀少、水流豐富,四處可見水波盪漾及水暴之景,故取名“漾濞”。
大理三件寶,蒼山、洱海、漾濞核桃。“蒼山不墨韆鞦畫,洱海無弦萬古琴”,漾濞核桃三千年,遍植滇境惠民生。
金秋九月,又到核桃成熟時,一年一度的雲南·大理漾濞核桃節開幕。
漾濞核桃節開桿採摘儀式。
作為被國務院命名的中國核桃之鄉,漾濞核桃種植歷史長達3000多年,是一部活的中國核桃教科書,先後獲得“中國核桃産業龍頭縣”等30多項榮譽。
漾濞縣蒼山西鎮光明村,這裡的核桃尤為出名。走進村裏,一棵棵高大古老的核桃樹分佈在房前屋後,每棵核桃樹上都挂著“身份證”,一看“年齡”,最年長的竟有1160年。在這裡,核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2018年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3191元。通過發展核桃産業,村裏開了19家農家樂,打造鄉村旅遊,村民們日子越過越好。
放眼整個漾濞,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107萬畝,94.5%的農民種植核桃,70%以上的農戶靠核桃産業脫貧致富。“核桃樹是漾濞的致富樹、小康樹,核桃産業是漾濞覆蓋面最大、産業帶動性最強、群眾受益面最廣的綠色産業、支柱産業。”核桃節開幕式上,漾濞縣委書記楊瑜説。
核桃産業底子好還不夠,得走精深加工的路子。截至2018年底,漾濞縣共有500余戶核桃初加工企業,年加工核桃乾果3萬多噸,在此基礎上,當地做大做強做優漾濞綠色食品産業,打造“漾濞核桃”品牌,通過積極尋求合作,借力發展,抱團取暖,延伸核桃産業鏈,增加産品附加值,推動全縣核桃産業健康發展。
漾濞核桃。
走進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産車間,袋裝核桃乳、花生核桃乳、無糖核桃乳等各種和陶製品應有盡有。公司還建成了核桃精練油、脫脂核桃蛋白質生産線,試製了核桃蛋白粉和核桃膠囊,核桃産業鏈延伸幅度不小。
“漾濞核桃”如今已成為漾濞的一個地理標識、一個品牌符號、一張價值名片。漾濞的未來發展規劃自然離不開核桃。楊瑜説,當地將以光明村為試點,把漾濞打造成安居樂業核桃園、休療度假後花園、生物産業科技園,譜寫好中國夢的漾濞篇章。
核桃産業之外,烤煙、中藥材、特色生態旅遊、電子商務等産業亦蓬勃發展。2018年,漾濞縣2159戶種煙農戶戶均收入達2.5萬元以上;全縣電商銷售額達3000余萬元。
産業驅動下,當地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等模式,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健全。同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縣65個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每人平均達3萬元以上。
民族團結 大夥難分彼此
每天清晨,路過漾濞縣平坡鎮高發村高發完小,陣陣民族歌謠從校園傳出,孩子們正在用民族歌舞伴奏,跳課間操。他們以班級為單位,彼此握住對方的手,在歡聲笑語中圍成一圈,以各民族的舞蹈來傳遞民族之間的感情。
高發村總人口396戶1674人,有彝、白、傈僳、漢、回5個民族。在這裡,族際通婚率達60.4%,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雜居”“小聚居”親密無間。
村裏的節慶活動,彝族兒女跳起左腳舞,白族少女舞起霸王鞭,傈僳族男女彈弦打跳,其樂融融。時而彝家女孩也拾起霸王鞭,時而白族小夥牽起彝家少女的手在火塘邊打歌……一派民族大團結的景象。
45歲的白族村民張智娟幹村醫已26年,她長在一個多民族家庭,爺爺、丈夫是彝族,奶奶是白族,姑姑嫁到一個傈僳族家庭。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天淩晨,村裏一名彝族産婦難産,張智娟二話不説,拖著8個多月身孕,連夜走路前往,救下這對母子。“半夜三更的,你不怕嗎?況且你還懷著身孕!”有人問她。“我是學醫的,不怕那些神啊鬼啊的,況且寶寶還在肚子裏給我壯膽呢!”事後,她開玩笑説。
近年來,高發村正以民族團結文化廣場為載體,利用民族團結文化展覽室,展示各民族“一起走過”的歷史,“一起生活”的美好,讓大夥真正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文化廣場8月已開工建設,10月底即可建成。
之於漾濞,高發村只是縮影。漾濞縣有彝、漢、回、白等1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9%。“多年的相處融合,這塊土地上各民族已難分彼此,大家的共同願望就是齊心協力,把家園建設好。”漾濞縣相關領導説。
前兩年,漾濞縣被大理州委州政府命名為“大理州第二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縣”。接下來,按照“示範村、特色村寨建設一批,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一批,示範單位鞏固提升一批,先進典型打造一批”的要求,漾濞縣將以項目為抓手,活動為載體,宣教為重點,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入心入腦。
社會和諧 村民共建美好家園
大清早,走進光明村村民張瑞輝家,庭院在木柵欄、小涼亭、小盆栽以及墨綠的古核桃樹點綴下,透出無限的舒適和靜謐,打開房門,窗明几淨。一打聽,原來是村里正在打“院子入景”這張牌,引導群眾打開“舊墻院”,保護性地改建“新庭院”,讓戶更靚村更美。
這幾年全國範圍內推進“廁所革命”,光明村緊跟政策,響應號召,政府給一定補貼,村民自籌一部分,建起沖水的衛生間。
行走在村裏,很少看到丟棄的塑膠袋、廢紙果皮。村民説,幾年前,村裏不同位置擺放了30多個垃圾箱,時間長了,大家養成了不隨手丟垃圾的習慣。
部分村民手裏有點錢,開始大手大腳,當地製作、張貼節儉標語,喚醒村民們的勤儉意識;針對不文明的鬧婚行為,發放勤儉節約、文明辦客倡議書,遏制大操大辦及婚慶低俗鬧婚的現象;針對一些村民小富即安的心態,當地鼓勵村民自主創業,拓展致富渠道;村裏夫妻、婆媳、妯娌、鄰里之間常有矛盾,當地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尊長輩、愛子女、敬親朋、睦鄰里的氛圍……時間久了,村民們形成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的好風氣。
2017年12月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我們漾濞,正朝這個目標趕!”當地人説。(昆明資訊港 記者上官艷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