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裏的“托牛所”[組圖]

發佈時間: 2020-08-03 15:36:59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楠

(圖片故事)(1)窯洞裏的“托牛所”

這是7月12日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窯洞“托牛所”拍攝的母牛和牛犢。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在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錦屏鎮,當地政府將廢棄不用的窯洞改造成牛舍,從2016年開始,當地村民朱海萍在政府支援下辦起“托牛所”。

朱海萍的窯洞“托牛所”起初只有10余頭牛,2019年,為了擴大養殖規模,朱海萍通過錦屏鎮平頭溝紅牛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相關企業簽約,以“租借”的方式引進了64頭基礎母牛,5頭牛犢。在朱海萍的悉心照顧之下,“托牛所”裏牛群規模不斷擴大,她的“托牛所”現在共有20孔窯洞,130多頭牛。經過7個月左右的育肥後,一頭牛可帶來1萬元左右的收入。2019年,朱海萍靠著“托牛所”收入約10萬元。

窯洞冬暖夏涼,是西北黃土高原上古老的人居形式。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原來用來居住的窯洞多已閒置。崇信縣根據窯洞冬暖夏涼、遮風避雨的特性,發展了“窯洞養牛”特色産業,既利用了閒置窯洞,避免了重復投資新建牛舍,又提供了良好的養牛條件,牛群發病率大幅下降。目前,崇信縣已建成窯洞養牛示範帶3個。

(圖片故事)(2)窯洞裏的“托牛所”

這是7月12日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拍攝的窯洞“托牛所”。 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圖片故事)(3)窯洞裏的“托牛所”

7月12日,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的窯洞“托牛所”裏,朱海萍在喂牛。 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圖片故事)(4)窯洞裏的“托牛所”

7月12日,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的窯洞“托牛所”裏,朱海萍在喂牛。 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圖片故事)(5)窯洞裏的“托牛所”

7月12日,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的窯洞“托牛所”裏,朱海萍準備去打掃窯洞衛生。 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圖片故事)(6)窯洞裏的“托牛所”

7月12日,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的窯洞“托牛所”裏,朱海萍在打掃窯洞衛生。 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圖片故事)(7)窯洞裏的“托牛所”

這是7月12日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拍攝的窯洞“托牛所”。 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圖片故事)(8)窯洞裏的“托牛所”

7月12日,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的窯洞“托牛所”,朱海萍駕車去拉草料。 新華社發(馬希平 攝)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