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地球上的很多植物,尤其是農作物,其生長取決於授粉媒介,因此小小的蜜蜂關係到地球的生態。聯合國在2017年將5月20日定為“世界蜜蜂日”。日前,正是第3個世界蜜蜂日前夕,記者在北京東郊巧遇養蜂人閆師傅兩口子。一番交談,使記者對養蜂業的境況有了新的了解。
養蜂人閆師傅。(王兮之 攝)
過去所見到的許多報道,都説養蜂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甜蜜産業。記者認為養蜂是一件既輕鬆又效益不錯的事,於是想了解一下收入能高到什麼程度,便走過去和他們攀談起來。閆師傅告訴記者,説起來甜蜜,可最近幾年越來越不好幹了。
閆師傅是承德人,今年55歲,走南闖北養蜂近40年,嘗遍了個中的酸甜苦辣。春節期間,因疫情困在雲南。後來政府開通了綠色通道,剛剛從四川搬到這裡。
見到林子裏有不少蜂箱,記者問養了多少箱?每箱能掙多少?閆師傅説,這裡有160多箱,家裏還有40多箱。現在真不好幹了,成本很高,價上不去,1公斤雜花蜜零賣40元,蜂蜜收購商來收就只有17元左右,槐花蜜22元左右,菜花蜜還不到10元。公司收購是壟斷性的,收購價也不分蜂蜜濃度高低,去年的貨款到如今都還沒有給。
他妻子説,正常年份,一年下來純利能到七八萬就不錯了。幹這一行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如壞天氣多了,一年收支能做到持平就不錯。天旱,沒有蜜採;颳風下雨,蜂不出巢;天冷了,還得買糖來喂。要照顧好這些蜂,從天亮到天黑,幾乎得不停地勞作。閆師傅説,一天下來,腰酸背痛,養蜂人一般都落下了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等職業病。特別是轉場時遇到不少難處,有的地方要花錢租場地,有的地方還不讓落腳,找一個地方真不容易。他妻子補充説,有時候提心吊膽,明年真不想幹了。
養蜂人閆師傅的蜂箱。(王兮之 攝)
“我不讓兒子幹養蜂,兒子自己也不想走我的路。” 閆師傅解釋道,北京對養蜂業有政策扶持,但他們老家對其他養殖業有扶持政策,對養蜂業卻沒有。這樣一來,養蜂的人越來越少,基本上都是他這個歲數以上的人在養蜂。他也無可奈何,到這個歲數,轉行來不及了,爭取再幹個5年就歇了,身體允許的話,能幹上10年就好。
作為一位老養蜂人,閆師傅的擔憂不無道理。如果這樣走下去,年輕人不願意幹,養蜂業很可能萎縮。其實,早有專家在呼籲,建議解決養蜂人老齡化問題。2007年,在廣西桂林召開的全國蜂産品資訊交流會上,原湖北省養蜂管理站常務副站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顏志立就指出,養蜂界後繼乏人。13年過去了,現在似乎越來越嚴重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蜜蜂病蟲害生物學首席專家、現任中國駐墨西哥大使館一秘的刁青雲介紹説,養蜂人常年輾轉追花,住在荒郊野外,每天風餐露宿,少不了蚊蟲叮咬,與全家人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雖説,他們是為自己的生計奔波,但客觀上促進了植物授粉,為維護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養蜂人閆師傅正在作業。(王兮之 攝)
美國的研究表明,蜜蜂是很多植物的專一授粉者,所創造的價值是其蜂産品價值的143倍。通過授粉,如油菜、棉花、苜蓿、梨、蘋果、黃瓜等不少植物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增收。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導致蜜源減少。社會上不少人對蜜蜂的生態價值不了解,有關養蜂扶持政策不到位,蜂産品的市場銷售氛圍不好,優質優價的局面沒有形成,導致災年無蜜可收,豐年不豐收,養蜂人生存越來越難。很多養蜂人的後代不願過“吉普賽人”似的流浪生活,基本上選擇做其他行業了。
花朵上的一隻蜜蜂。(王兮之 攝)
從有關報道看,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蜂産品越來越受到追捧。市場上不時傳出有假蜜,嚴重影響消費者信心。這就更需要有關部門重視養蜂業的良性發展,鼓勵、引導年輕人加入養蜂行業,培育規範消費市場,扶持養蜂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1734年5月20日出生的安東·茲尼被譽為現代養蜂業的先鋒和該領域的最偉大的專家之一,他的研究與發現為現代養蜂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5年4月由斯洛維尼亞養蜂協會率先發出倡議,經2015年9月15至20日在南韓大田召開的“第44屆國際蜂聯國際養蜂大會暨博覽會”討論,決定接受了斯洛維尼亞養蜂者協會的建議,把每年的5月20日定為“世界蜜蜂日”。中國養蜂學會代表中國參加了此次會議,是“世界蜜蜂日”確立的有力推動者。
2017年1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每年的5月20日定為“世界蜜蜂日”,倡議全世界關愛蜜蜂、保護地球、維護人類健康。中國蜂産品協會決定於2018年5月20日在全國範圍內舉辦2018“世界蜜蜂日”主題活動。這也是“世界蜂蜜日”確立以來,我國舉辦的首次主題活動。
養蜂人閆師傅的蜂箱。(王兮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