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我國將建成100家國家林草科普基地

發佈時間: 2020-03-31 18:48:3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韓琳 | 責任編輯: 韓得爾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科學技術部關於加強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的意見

林科發〔2020〕2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科技廳(委),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科技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機構、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林業和草原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以下簡稱“林草科普工作”),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和科學素質,更好服務林草事業高品質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新文化建設規劃》,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作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生態意識的提高。加強林草科普工作,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公眾科學保護和利用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提升全社會生態意識和科學素質的必然要求,對於推廣普及最新的林草科技成果和知識、加快林草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應用、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林草事業高品質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林業和草原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建設林草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林草科普能力建設,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增強科技供給能力,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普及林草科學知識,建設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科普隊伍,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林草科普事業發展、林草科普事業讓全社會受益的良好氛圍,為實現我國林草事業高品質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林草科普工作理念不斷深化、方法持續創新、內容更加豐富、保障更加有力,公眾生態意識和科學素質顯著提高。基本建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林草科普工作機制,形成聯合聯動、共建共用的林草科普工作新格局。創建覆蓋全國、佈局合理、形式多樣、設施齊全的各級各類林草科普基地(場館),其中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科技部共同命名的國家林草科普基地達到100家以上;打造5—10個全國性林草科普知名活動品牌;創作一批公眾喜聞樂見的林草科普作品;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全媒體林草科普傳播模式;充分發揮科普創作人員、科技推廣員、林草鄉土專家、科技特派員等骨幹帶頭作用,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普專業人才隊伍,人數達到20萬人以上;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科普志願者隊伍,人數達到10萬人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傳播普及林草科學知識  積極推動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集團的開放實驗室、野外臺站、試驗基地、科普場館,以及國有林(牧)場和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等林草科普基地定期向公眾開放。積極開展林草科普宣傳活動,統籌中央和地方、線上和線下、戶內和戶外等各種媒體資源,講解生態保護修復和林草戰略性新興産業基本知識,廣泛宣傳林草科技創新成效。充分利用關注森林活動、綠色中國行、全國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等品牌活動,開展各類科普宣教體驗活動。充分利用植樹節、世界森林日、世界濕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等,組織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系列科普宣傳。充分運用世園會、綠博會、森林旅遊節、竹文化節等各類節會活動開展林草科普活動。組織全國林草科技活動周,集中展示林草科技新技術、新産品、新服務。開展青少年林草科學營、自然教育與森林康養等各類課外科普實踐體驗活動。鼓勵綜合類高校、涉林草高校等教育機構開展師生林草科普實踐活動。聯合有關非政府組織開展林草科普活動。

(二)持續繁榮林草科普作品創作  重點支援創作原創性林草科普圖書、譯著、文章。鼓勵科研人員、科普工作者、專業編輯聯合開展林草科普圖書創作和推廣,鼓勵科研人員針對社會熱點和公眾疑惑及時撰寫林草科普文章,鼓勵翻譯國外林草科普圖書和科普文章。積極與國內知名新聞文化媒體開展合作,聚焦林草科普熱點和特色資源製作科普專題片、微視頻、紀錄片及公益廣告等。組織編寫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生態知識教材與林草科普讀物。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揮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積極建設示範性科普視頻製作基地。支援林草網路科普創作,暢通科學家、創作團隊與媒體製作的聯繫渠道,提升科普作品的網路影響力。加強科普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共用,豐富科普形式和內容,創新科普載體和平臺,繁榮科普文藝創作,實現科學與藝術、科普與文化融合發展。

(三)廣泛組織林草科普特色活動  充分利用林草科普場館,開展形式多樣的林草主題室內科普宣教活動。選擇有代表性的城郊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園開展室外的自然體驗活動。創新科普活動載體,積極發揮科普志願者的作用,組織“林草科技周”、“愛鳥周”、“講解大賽”、“微視頻大賽”、“有獎徵文”等系列林草科普示範活動。發揮適宜開放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室、動物園、植物園、標本館、野外臺站、圖書館等科研設施的科普功能。在科普開放日,開展科研成果展示、科普講座、科技諮詢、資料發放和科普專題影視展映等活動。在保證科研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增加開放時間,改善科普展示場館(廳),豐富互動參與內容,結合重大科學事件、科研成果、社會熱點等開展科普活動。廣泛開展科普夏令營、冬令營等青少年林草科普交流活動。組織開展“科學家進林區牧區”科普講座,定期舉辦林草科普創作研討活動、舉辦林草科普知識競賽,營造“人人愛科普、人人愛林草”的社會氛圍。

(四)著力加強林草科普隊伍建設  制定林草科普人才培養計劃。組建一支由兩院院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和省部級人選、林業和草原教學名師及資深專家組成的林草科普高端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針對林草領域社會關注問題進行權威解讀和科學普及,鼓勵和支援他們創作科普作品、舉辦科普講座和參與走訪基層活動。從林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社會團體及相關業務部門和企業中培養選拔優秀人才,打造一支林草科普專業人才隊伍。著力提升科普創作人員、科技推廣員、林草鄉土專家、科技特派員的科技推廣能力,不斷提高自然體驗師、自然解説員的科普水準。加快建立林草科普專家庫和智囊團。引導推動老科學家參與科普創作,帶動更多中青年科研人員投入林草科普創作。加強對科普志願者的專業培訓,防止片面、極端觀念的宣傳。同時,積極引導在校大中專學生利用課餘和假期開展林草科普社會實踐活動。

(五)有序推進林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科技部開展國家林草科普基地建設工作,創建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國家級林草科普基地。加大對國家公園、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及自然公園科普場館建設的指導,推進各類自然保護地科普場館建設。依託各級各類林草科普資源和平臺,建設自然體驗、産品展示、科技培訓、實踐體驗和流動科普館等多種類型的林草科普基地。大力推進“網路展館”、“虛擬場館”和科普場館數字化服務平臺、移動科普場館及網路直播平臺建設,滿足公眾,特別是偏遠林區牧區沙區群眾參觀體驗各類科普設施、感受生態保護成果的需求。

(六)不斷加強國際和對港澳臺地區科普交流與合作

充分調動社會團體和民間機構等各方面力量,推動林草科普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運用主辦或參與國際論壇、研討會、圖片展等多種渠道,宣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輝煌成就,講好中國林草科普故事。充分運用我國林草國際合作機制和渠道,不斷擴大林草科普領域的多雙邊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林草科普經驗和做法,引進吸收國際優秀的林草科普作品及科普模式。加強內地與港澳臺地區的林草科普交流與互展活動,合作開展各種不同主題的林草科技活動,鼓勵“兩岸三地”科普人員開展林草學術交流與專題研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及科技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林草科普工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成立科普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學技術司,統籌協調林草科學普及工作,編制全國林草科普工作規劃,明確科普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支援。各省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應定期研究部署科普工作。鼓勵、支援各相關學會、協會、基金會、科研院所、高校等把科普工作列為推動林草事業高品質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與林草科普工作協調融合的常態化工作機制,積極參與和組織開展林草科普活動。

(二)完善政策保障

將林草科普作品納入林草科技獎勵範圍,在林草相關科技獎項中增加科普獎項。科普作品與科研論文一樣,均可作為職稱評審業績成果。組織做好林草科普統計工作,探索建立科普效果評估機制。探索建立以公眾關注度和滿意度為導向的科普工作評價體系。加強對國家林草科普基地的定期認定、業務指導和動態管理,建立健全林草科普基地年度考核和5年綜合評估的工作制度。按照有關規定,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三)保障經費投入

國家林草科技項目要增加科普任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林草科普工作,引導各級社會組織通過眾籌眾包、項目共建、社會捐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和渠道,參與支援林草科普工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科學技術部

2020年3月5日

抄送:北京、東北、南京、西南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林業教育學會,中國生態文化協會。 

<  1  2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