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近年來,隨著智慧機器人的普遍應用,很多場合都有機器人工作的身影,他們可以24小時連續工作,並可出入各種複雜環境,現在已經成了人們工作必不可少的小幫手。在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中,機器人快捷、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可以避免交叉感染,保障人員安全的特性,更是讓他們大顯神威,出現在抗“疫”一線的各個場合。
機器人面部識別戴上口罩後的你
一名戴著口罩的員工,走到一台機器人前,螢幕上立刻顯示出該人面部圖像,僅用了幾秒鐘,機器人就準確識別出這名員工的身份,並同時播報出他的體溫。
“機器人應用了虹膜識別技術,能迅速準確識別戴口罩人的身份資訊。”中科院自動化所洛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憲明説。
疫情發生以來,口罩成了“標配”,這給機器人進行面部識別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但基於虹膜識別技術的機器人就沒有這種困擾,即便人類戴著口罩,也不會影響識別效果。在疫情期間,對於學校、醫院等人群較密集、人員身份相對固定的場所來説,它們無疑是在一線實施監測的“最佳人選”。
社區防控小能手 人工智慧一馬當先
在湖北、上海等多個地區,AI機器人成為了拉網式排查摸底好幫手。這些採用“雲+AI”技術的機器人,能12小時不見面快速部署,自動回訪錄音、生成報表,遇到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自動轉接人工,及時統計收集居民身體健康狀況,並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
據了解,在湖北隨州,AI疫情防控機器人已部署到三里崗、洪山等偏遠鄉鎮及村委會,有效減少疫情防控人員80%的工作量。在宜昌,疫情回訪AI機器人啟動回訪電話當日,就完成撥打884戶,接話率達75%。在黃岡浠水縣衛健局、羅田縣鳳山鎮淘金寺社區居委會部署的AI疫情防控機器人,接話率亦高達84%,大幅減輕了基層工作者拉網普查的勞動強度。
測溫機器人為疫情防控做保障
監測體溫是對疫情進行防控的重要手段,假如有人不願配合怎麼辦?這個問題已經通過機器人解決了。百度在北京清河火車站的人流關卡處設置的固定點位紅外錄影機,能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檢測人體額頭溫度,在一定面積內,最多可同時對3—5人進行檢測,且整個過程無需路人主動配合。在寧波機場,巡邏測溫機器人一次可測5米內10人體溫。
無人配送機器人 走街串巷服務抗“疫”最前線
2月6日,在武漢市青山區吉林街上,一台京東物流無人配送機器人從京東物流仁和站出發,沿著街道一路前行,靈巧地躲避著車輛和行人,穿過建設二路路口,順利將醫療物資送到了武漢第九醫院。這是疫情爆發後武漢智慧配送的第一單。無人配送機器人投入運營,既能保障緊急物資的及時配送,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接觸感染。
遠端機器人發力 代替專家進病房
2月25日,上海瑞金醫院援鄂醫療隊通過遠端醫療機器人實現在隔離病房外對隔離病房的查房、遠端會診等業務,專家減少了穿脫防護服的次數,極大降低了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節省了寶貴的醫務資源,提升了醫療效率。
2月18日下午,浙江省人民醫院遠端超聲波醫學中心的專家,通過手柄遠端操控700多公里開外武漢黃陂體育館方艙醫院裏的一台超聲機器人,“隔空”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做超聲檢查。
讓“遠在天邊”的專家,與病人端“近在眼前”的醫生實現遠端醫療協作的,正是來自浙江省人民醫院、中國電信、華為共建的5G智慧醫療創新實驗室的超聲診斷遠端機器人技術。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相關人士介紹,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已實現十余項5G應用,其中一部分就是通過遠端機器人來實現,如在湖北、浙江、上海等地分批上崗,負責遠端看護、測溫、消毒、清潔和送藥等工作的5G雲端智慧機器人等。
這些在治療和防控中悄然“植入”的高大上技術,為感染類疾病治療與管理,提供了既可降低人員交叉感染,又可提升病區隔離管控水準的“無人”示範。
智慧機器人進醫院 助力抗“疫”
于2月16日正式接收病人的鄭州“小湯山”——鄭州岐伯山醫院的獵戶星空智慧疫情防控遞送機器人“豹小遞”,可實現自主開關門、自主搭乘電梯、自主路徑規劃、智慧避障、語音控制、主動問詢、閒時自動充電等功能,應用於醫療場景,能夠提供標本遞送、化驗單遞送、藥品遞送、防護工具配送、消毒工具配送、甚至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都不在話下。
正在工作的雷神山醫院機器人,該機器人還可以自動轉換成“配送員”,卸載消毒箱後搭載配送箱,迅速準確地完成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資配送,同時還具備語音提醒、自動識別人群和避障等功能。
青島即墨區人民醫院“新員工”--防疫機器人“小胖”為醫院一線作業提供了難以替代的輔助作用,一個“小胖”可以服務10多個病房、儲存1000余條問診資訊。
做好消毒,是贏得抗“疫”的重要一環。鈦米智慧消毒機器人正在武漢中心醫院等疫情中心的隔離病房、ICU、發熱門診等場景,進行7*24小時不間斷“值班”。這些機器人不僅能識別環境內的物品進行自主避障,還可以根據空間計算消毒時間,360°無死角消毒。
華為5G無人車挺進“武漢疫區”
華為5G無人車受命武漢危難之際,用自己的鋼鐵之軀,幫助醫護人員減少接觸,發揮自己的作用。它能對複雜路況做出精準判斷,360°感知百米外的車輛、人的位置,在醫院的環境下,能夠實現自由行動,出入自如。
煲仔飯機器人 醫護人員吃飯有著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武漢市許多餐飲企業已暫停營業。這臺由碧桂園全自主研發的集裝箱煲仔飯機器人,可以實現全天候無接觸式迴圈生産與配餐,用以緩解疫情期間相關人員的用餐問題。
雲+AI參戰 共組高科技軍團
在抗疫一線,除了能看到機器人戰士活躍的身影外,還有其他力量在和它們並肩戰鬥,共同為疫情防控提供著“硬核”支援,那就是機器人的好夥伴:雲和AI。
鄭州岐伯山醫院有著一朵特殊的“雲”。這朵“雲”可支撐醫院50多個子業務系統、40多類資訊化設備、700多套硬體設施的運轉,實現新冠患者從建檔、診療到康復的全流程、全業務場景的智慧化協同管理。病房裏還安裝著智慧體溫監測系統,物聯網體溫貼實時監測病患體溫,並傳送至護士工作系統,大大降低了醫患接觸頻率和接觸傳染的風險。
這廂雲計算全速發力,另一邊AI也不遑多讓。日前,一款“新冠病毒AI輔診助手”在湖北、上海、廣東、江蘇等16個省市的26家醫院“上崗”,對超過3萬個臨床疑似新冠肺炎病例CT影像進行了診斷。這項技術可在20秒內準確地對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讀,識別準確率達96%。它能直接算出病灶部位佔比比例,量化病症輕重程度,已然成為影像醫生的“神助力”。
科技戰“疫”醞釀希望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通過這次突發性事件,各大AI企業都拿出了自己的先進技術,人工智慧不再是遙遠的想像,已經成為疫情防控一線的使用工具。
這場疫情終將散去,而這次科技行業的“大練兵”,將會讓整個人工智慧行業思考技術如何與垂直領域更好地結合、行業自我革新的關鍵所在,這些寶貴的經驗將成為人工智慧成熟健康發展的助力。
AI向善,科技醞釀著希望,我們期待著萬物復蘇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