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疫情期間,該如何維護家庭的親密關係呢?針對危機事件中出現的心理應激反應,特別是青少年的情緒要如何舒緩?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院院長陳秋燕教授為您詳細解答。
問題一:這次疫情對青少年,特別是中小學生有哪些影響呢?
在疫情期間,我們成都市教科院對成都中小學生和家長進行了一個調查,我們來看一看調查的結果。
第一就是疫情對中小學生以及家長的影響,90%的家長和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擔心,小學生和家長比中學生更為擔心,90%的都覺得疫情對生活是有影響的。讓人欣慰的是,99%的中小學生和家長認為這次疫情的防護措施做得比較好,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聽從家長的安排。
第二是對生活的影響。從作息時間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有規律地作息,按時起床、休息,大部分學生的休息時間都在10個小時左右,睡眠也是充足的,小學生比中學生睡眠更長一些。
第三是學習情況,有將近20%的學生沒有完成作業。由於疫情開學延期了,七成左右的學生和家長都很期待按時開學,小學生和家長更期待。只有40%左右的學生覺得延期開學可以接受。
第四方是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況怎樣?大多數學生在居家生活中情緒還是比較正常的,也比較樂觀。不過同時也存在著焦慮,煩躁和害怕。學生認為自己比較正常,認為父母的焦慮情緒比自己要明顯一些。學生在整體總體情緒狀態比較好,最主要有兩個煩惱:第一個是疫情帶來的焦慮、擔心、緊張和害怕;另外一個就是對學業的擔心。
我們也對79個大學生進行了訪談,關於疫情裏你感覺到最為難的事情是什麼?在生活方面有幾點:不能出門、買不到口罩,買不到想吃的東西,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有焦慮和害怕,平常的生活受到了干擾,然後也覺得無所事事。另外大學生覺得自己應該去做點貢獻,但是不知道該怎樣去付諸實施。
所以實際上大學生跟中小學生的感覺是差不多的,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但是大部分人的生活還是在慢慢變得穩定。
問題二:疫情中青少年的身心會有什麼反應?具體的表現是什麼呢?
第一,有一部分學生因為擔心、害怕、焦慮,可能會反應在他的休息上有些孩子12點還不睡,睜著眼睛就是睡不著,處於興奮狀態;有些小孩子不想起床,睡眠表現和平時會有所不同。
第二,在飲食方面,一些學生會表現出沒有食欲,或者吃得很多,日常飲食等生活習慣可能會受到影響。
第三,有些學生尤其是低齡孩子會出現退行行為。比如説10歲的孩子,他就會想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睡覺,因為他一個人呆著害怕;或者説爸爸去哪他就跟去哪,爸爸在衛生間他也站在衛生間,爸爸在客廳他也在客廳,會表現出一些幼稚的行為。
第四,有些孩子沒有面對面的朋友,他會很無聊,身體需要運動,但是在家裏面運動量不夠,他可能會在家裏翻箱倒櫃,有一些讓大人心煩的行為。
疫情就像風浪,將我們拍在了地上,我們身體會疼,心裏會疼,這是本能的、自然的、正常的反應,我們家長就會有一些不理解,覺得孩子出了問題。我也很想告訴家長朋友,當你的孩子出現跟平常不一樣的行為,只要不是太過分,你要去理解他,就好像我們大人也變得很焦慮一樣,都是身心反應。因為疫情對我們有影響和衝擊,這就是我們對衝擊的一個回應。
問題三:關於創傷後的應激障礙(PTSD)
從1月23日到2月26日已經過去一個多月時間,可能有一些個體可能被診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主要有三種表現:第一種,小孩子他會反覆體驗恐懼害怕,不敢一個人待著,那種體驗會反覆出現,比如吃著飯就會突然出現;第二種,有些孩子會非常敏感,一聽到某種聲音、數字,或者疫情這兩個字他就會哭,無緣無故地哭,就非常敏感,如驚弓之鳥。第三種,有些人會變得很木。一個人如果處於這種情況,他的生活是非常痛苦的。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PTSD,普通人是沒有辦法直接判斷的,一定是要到精神科醫院去做一個檢查。我們在研究中間發現,在重大輿情期間,5%~9%左右的群體會有PTSD的精神障礙,這部分學生需要家長和社會特別的關心和關注,而且要加以科學的治療。
問題四:普通人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創傷及負面情緒?
第一,自助。每個人都有讓你身體舒服起來的方法,這個叫自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對自己很好的一個平衡,因為現在我們情緒處在一個高昂的階段,很多人的情緒一點就燃,這個時候我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身心放鬆一點。每個人都有這種身體智慧,把自己照顧得好一點,只要我們接受自己暫時不舒服的狀態,然後用舒服的方式調整自身。
第二,求助。如果説有的人的確是沒有辦法自我調適,那就需要求助。求助的對象要選擇平時聯繫很緊密的朋友,他也願意幫助你。中國人內斂害羞,有些人覺得求助會給朋友添麻煩。如果他真的是你的朋友,你去求助,他會覺得你很信任他。請放下這個顧慮,當我們不能幫自己的時候,跟自己信任的人去求助是一個很聰明的辦法。
第三,專助。如果説朋友也幫不了我,最後一條路就是要求助心理專家。可以打心理熱線、網路諮詢,條條大路通羅馬。現在全國各地開了很多心理諮詢的熱線,網路服務的公益平臺,可以在這些渠道得到專業的幫助。
問題五:在家呆久了家人的缺點會被放大,互相看不順眼怎麼辦?
人際的界限比以往要更加緊密,生活習慣、生活態度不一樣就會有衝突,這是一個健康的現象,看到矛盾的時候也意味著有機會,可以思考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比如説孩子可以聽聽爸爸媽媽怎麼談戀愛的,媽媽為什麼喜歡爸爸,媽媽最欣賞爸爸哪一點?大人也可以去聽聽孩子在學校裏最喜歡的老師誰?最喜歡的男生是誰?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彼此去了解對方。我們雖然在一起生活,可能不一定了解各自生活中很多重要的內容,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比如説大家都講一講這次春節期間讓自己很開心、很滿足的事情,在心理學叫敘事,我們帶著自己一些難得的體會,用另一個角度去看這次疫情。
有個學生告訴我,疫情期間他約了四個最好的朋友,每週在網上一起曬美食,聊天。平常朋友見面吃飯很難約得上,現在有時間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覺得跟朋友很親近,跟家人也很親近,所以説這段日子也是我們生活中很寶貴的時光。家長和孩子可以在一起回憶下這段時間家庭溫馨的片刻,引以為豪的事情,親密關係就是要靠這樣的點滴來建設。
問題六:在疫情期間,夫妻關係以及老人的關係應該怎麼樣處理?比如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産生有分歧。
如果平時就沒有處理好這些關係,在這段時間內就會更加有難度。三代在一起教孩子要有界限。在家裏到底是爺爺奶奶説話算數,還是爸爸媽媽説話算數,大家達成一個共識,我們傳遞給孩子的聲音要一致,這個很重要。家裏面誰最有權利呢?每個家庭不一樣。但兩代人要溝通好,大家有一個忍耐的限度。因為有父輩跟祖輩對教育孩子期待不一樣,方法不一樣,很容易會發生衝突。如果發生衝突,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這樣讓孩子不知所措。疫情期間大家有了一些時間,可以去做一些溝通。另外家裏要做一定的約定,我們以前説的家規,如果遇到什麼情況我們會有一些備案,什麼情況下以誰的意見為主,這個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