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興教授:防“疫”不鬆懈 為逆行者定制心理防護服

發佈時間: 2020-02-27 10:38:5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楠


中國網訊 眼下疫情防控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很多一線工作人員堅守崗位,付出了艱辛。而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需要大家的關注,尤其是心理健康。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醫學心理中心教授吳大興就防疫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予以解答。


問題一:醫護人員等一線的工作人員,心理、心態上會出現什麼樣的情緒?如何提前進行預防或者心理干預?

作為一線的醫務人員,首先要有心理準備。需要去鑒別和察覺自己的心理表現。不去否認這個感覺,要去察覺到什麼程度,具體的有哪些表現。第一個很疲勞,因為你要工作,而且是穿防護服工作,一般來講是4個小時,但是在前期緊張的時候會6到8個小時,這時會感覺一種耗竭的狀態。我們經常看到新聞畫面中有很多醫務人員靠著墻休息,躺在床上休息的畫面,這是我們看得到的,就是緊張、疲勞、耗竭。但實際上他們沒有表達出來的還有很多的東西。

它突出表現為焦慮不安。前期就是焦慮為主,在前期做一些評估的時候,發現一線醫護人員的焦慮值是比較高的,需要幫助的分數,內心需求是非常高的。

前期還有一個特點是失眠。失眠不僅使人感覺到身心疲勞,同時它也會降低免疫力。很多的醫務人員工作會很投入,之後就表現為想睡睡不著,處於亢奮當中。出現這個狀況,前期就開始有睡眠障礙,有些容易驚醒。這是在第一個階段比較突出的心理表現。


問題二:對於一線醫護人員的這種睡眠障礙,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呢?

平時進行一些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我希望醫務工作者去前線之前,可以進行一些干預。至少我們一起交流,讓專家去講解可能會出現在哪些心理狀態,要去學會鑒別,大家相互交流,可以達到緩解的作用。這是一個針對焦慮很重要的東西。進入一線以後,是一個封閉狀態,當醫務工作者有焦慮的情緒的時候怎麼辦?就需要有人和他進行交流。當他需要交流的時候,有人去舒緩這種焦慮,讓他表達出內心的焦慮,內心的恐懼。不是每個人去上了戰場,上了一線,都能夠做到泰山壓頂不動搖的狀態的。這種情況下出現了焦慮、出現了恐懼、出現了害怕,這是人的基本反應。不能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也不能因為你的同事出現這個問題,就否定他,我們要去接納它,就不會被它所左右,被它所干擾,這是一個基本的自我防護的原則。 


觀點:只有了解醫護人員擔心的是什麼,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心理干預。

第一,擔心老人家的健康,擔任擔心孩子的健康,擔心自己會傳給家人,這是他最主要的擔心。第二個擔心就是擔心孩子沒人管,擔心家裏的長輩沒人照顧,有一個重要的心理衝突在這裡面。我們只有搞清楚一線醫務人員內心所擔憂的問題是什麼,那麼你就會有方向感,你的支援才能夠達到他內心的需要。


問題三:分享一些心理干預的案例

我們是三甲定點醫院發熱門診篩查病毒感染者,所以當時我們就成立了醫護人員心理干預小組。2月初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我們去做了這個工作。

首先我們成立了干預小組,包括其他的心理專家、精神科護士、心理治療的工作者,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

一線醫務人員工作完需要休息,我們是安排在我們的一個病區,把我們病區騰空了,給一線醫護人員休息。他們在隔離病房工作完以後,及時來休息,也是自我隔離。這4個病區是我們中心國家精神中心的病區,醫生、護理都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專家。每天的早中晚做一次醫療保健操,健身操,大家可以自己來進行。臨睡前我們會播放很多睡眠的音頻,放鬆的音樂,睡眠品質就改善了。我們提供了很多運動方式,比如跳繩、乒乓球等等,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運動,運動以後會放鬆很多。根據每個人情緒反應不一樣,我們進行了精神專家的排班,你需要一對一的服務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預約。 如果實在是沒有面對面的機會,我們就提供一些熱線電話。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面對病人, 確診病人、疑似病人或者篩查病人的時候,怎麼進行心理溝通,我們也進行一些知識的傳授。

我們會給一線醫護人員一些選擇:可以推送壓力管理,自我調適的知識;可以提供一些放鬆的音頻、視頻,可以打成二維碼貼在走廊上面,如果需要就掃一下,回到房間裏面去做放鬆;我們還進行一個心理的評估,採用一些心理量表、問卷來對每個人進行評估,針對有高危的個體,我們會給一些特別的1對1的幫助,這是我們的一些工作的經驗,希望分享給大家。 


問題四:警務、社區工作、志願者是否會産生應激反應?

心理反應,用專業詞就叫應激反應,通俗表達叫壓力反應。作為社區工作者、志願者、警務人員,他們也會有焦慮、擔憂、不安,就是我們講的第一個階段會出現的心理反應、應激反應。一個月內我們稱為急性應激反應,他會有恐懼、緊張、焦慮;一個月以後,也會出現一些延遲性的反應。 實際很多人在第一個階段第一個月的時候沒有急性應激反應,但到了一個月以後就可能出現一些反應,比如説警覺性非常高,大腦裏面出現一些發生過的的創傷畫面,我們稱為閃回,就像放電影一樣的,曾經經歷過的東西現在又出現了。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表現,他時刻處於閃回的表現當中,當然程度上有所不同。有些人多,有些人比較少;有些人持續比較長,有些人持續時間比較短,我們有一些心理量表可以評估這種反應。


問題五:如果一個月後出現了延遲性心理應激反應,應該如何處理?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這延遲性應激反應,只有一部分人群會有,至於應對治療,大部分人通過自身的努力都可能達到痊癒,有一部分人通過自我調整可能達不到,就可以找相關的精神心理專家來做進一步治療,或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應該是在這樣來決定。


問題六:這次疫情後,一線醫務工作者對職業有倦怠感,應該如何安撫?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每個人對職業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年輕人、中年人、工作比較久的人他們對職業的理解、領悟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有些人他可能得到了昇華,對他工作的昇華,人生的昇華,他可能更能夠去理解、接納自己的職業。有一部分人也認同自己的職業,我是醫務工作者,我是警務工作者,我是志願者,但是當他面對這個情景的時候,可能産生更多的心理壓力反應。當前來講不僅僅是安撫。我們需要一些正能量,但是從每個人的表現來講,我們有時候需要深層次的交流,引導他對職業意義的深度思考。增強職業的榮譽感,我認同了我的職業,那麼這個職業它帶來的意義是什麼?它對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然後我們才可能得到對職業的昇華,我想應該是從思路方面來講。當然每個人對職業的理解不一樣的,我們在和他交流的時候,可能談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內心還是要充滿一些力量。我想應該是這麼來理解我們當前的職業的問題。 


問題七:對於普通人的自我調適,有什麼推薦的方法?

第一,面對疫情遇到的一些問題,尤其是自我心理恐慌的問題,要積極察覺,不能否認,要去接納我的恐懼。

第二,一定要去了解權威的資訊,不信謠、不傳謠,這是做好心理防護的前提。

第三,最主要的一點,個人的心理防護是持久戰。恢復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戰疫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心理應對也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需要接納這個過程。對我們普通人來講,這樣的心理防護才是做到位了。


問題八:對於普通人,有沒有一些簡單的心理測試給自己做個測評?

針對急性應激反應的,目前有一個心理健康自評問卷,也叫SRQ,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編制的一個問卷。它有20個問題,他提的問題你答是,就記1分,答否就是0分,積分累積大於等於7分以上,就説明你這一段時間心理反應比較大,你需要求助,或者説你的周圍人親戚朋友的幫助,或者説是去醫院進行相關心理方面的幫助。這是一個初步的鑒別,告訴你有心裏壓力如果到這個值,就需要做好自我調整,也可以求助社會支援。做了這些所有的努力,心裏還不能夠平靜,可能就需要去找心理專家,去一對一面對面地進行交流。目前在這種疫情下,很難去找到一對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多地強調要尋求一些對自己有用的資源,你的家人,談一談,聊一聊。比如説你有哪些困難,你可以和你的朋友、親戚、老師、同事進行求助,這就得到了心理支援,你的壓力就會減輕,應該這麼去理解心理量表的作用。


問題九:過度沉浸在新聞中情緒消沉,如何緩解這種症狀?

近幾年來科技的發展、自媒體的發展,資訊太多了,也會帶來衝擊。 

所以在很悶的時候,應該更多的和你的朋友進行交流學習,而不是去恐慌。

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剛才講的12320的接電話的志願者多數都是有心理諮詢師培訓經歷的人,不僅僅是12320,還有各省高校心理學會組織科很多的心理熱線,都可以去撥打。

實在不行,我們要自我隔離,自我情緒的隔離,我們先斷網、靜心。你可以去找音樂,比如説班得瑞的輕音樂,中國傳統的輕音樂,聽5分鐘,閉上眼睛。

第二種,也是現在研究比較多的、比較有效的,比如説一些正念的靜心練習,這個是能夠起到很好的減輕焦慮的作用。


問題十:有什麼比較好的運動可以適當減壓?

我們主張有氧運動能夠得到一個放鬆,比如説我們的廣場舞、游泳,還有一個比較簡潔的辦法就是快步走,都能起到放鬆的作用。有些網友可能對中國傳統運動文化比較感興趣的話,我們推薦太極,實際上緩慢的運動能夠達到和剛才軀體掃描一樣的放鬆的作用。


問題十一:疫情過去以後,要如何調整自身的心態?

疫情過去以後,應該要讓自身對生命意義得到提升,需要感悟生命需要、珍惜生命,更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這樣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更能夠很順應地處理生活當中的一些困難。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下一步的心理壓力,包括一些創傷。


問題十二:家人在抗擊疫情前線,如何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特別是老人和青少年。

在疫情當中很多老年人比我們更淡定,但是也要給他們支援給予關心,尤其是去一線的醫務人員、警務人員、一些安保、志願者、社區人員家屬,要給予更多的關心。

一是要建立起父母和孩子之間情感的連結,資訊的連結,即使我再累也要給孩子發一份平安的資訊,也可以給他一個鼓勵的視頻;作為青少年在家裏的話,可以鼓勵他們寫一些心得,畫一些漫畫發給父母,對父母來講也是個激勵,對孩子來講也是在緩解他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得到成長。我一直強調的是在困難中小孩子能夠得到快速的成長,因為父輩的力量給他的這種示範是無窮的。身教重於言傳,我想這是個很重要的。學會長輩的責任與擔當,有一天就像我們歌曲所唱的,長大後我成了你,我想這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