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發現中國”激起山河迴響 推旅遊經濟助精準扶貧[圖]

發佈時間: 2019-11-18 10:10:40 | 來源: 中國攝影報 | 作者: 方妍 | 責任編輯: 楊佳

 

繁花,塞罕壩紅山軍馬場。1988年 姜平 攝

 

   壩上、恩施、黃山、九寨溝、喀納斯、婺源、雪鄉、元陽梯田、張家界、周莊,如果把祖國地圖上的這十個知名景觀並置關聯在一起,將會迸發出什麼火花,激蕩起怎樣的迴響?

    中國攝影家協會近期首次重磅首推“攝影發現中國之十大景觀”,將因攝影而發現、傳播,並塑造其內在文化價值、精神意義,從而推動其旅遊和經濟發展的這十個景觀再次推向前臺。

    中國攝影報採訪了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攝影發現中國之十大景觀”的倡導者和總策劃李前光,闡述了此次活動的意義,並激勵攝影人潛心創作一批富有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李前光表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攝影術發明180週年。70年來,攝影一路追隨共和國的宏大步履,與國運民風相伴相長,不斷喚起生命的生機、生活的力量、美好的價值向度,書寫了非凡的傳奇故事,鑄就了推動時代發展的重要文藝力量,成為史詩般的時代精神的匯聚點。

    “攝影發現中國之十大景觀”是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成就的重要舉措,也是攝影人向新中國70華誕獻上的崇高敬意,回顧並彰顯攝影在時代發展中的獨特意義,用獨一無二的藝術感染力裝點渾然天成的自然奇跡、書寫中華文明的史志圖鑒、描繪卓越風華的時代精神,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激勵新時代的攝影工作者強化使命擔當,做出攝影新的貢獻。

    4月30日的中國攝影報上,刊登了一則大膽新奇的廣告——整個版面以灰色設計為底,並無龐雜文案,只有6個醒目的大字——攝影發現中國。短短1個月徵集時間,活動就吸引了1萬多人參與,除了照片投稿外,許多攝影人也將自己拍攝的獨特經歷和感受訴諸筆端。經攝影、文化旅遊、新聞媒體等領域專家學者推薦,結合網友投票結果,活動組委會經過認真討論,在3015個推薦地中,遴選出上述十大景觀。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這些曾經養在深閨,被攝影發現美、發掘美、發散美而成為盛景佳地,並乘著攝影生産力東風在新時代有了新氣象的“十大景觀”,借由此次“攝影發現中國”的成功策劃和推波助瀾,不僅再度被不少攝影人納入拍攝目的地,更成為世人所心馳神往的旅遊目的地。

    “攝影發現中國之十大景觀”,在國慶前夕通過中國攝影報等媒體公佈以來,攝影界、文化界、旅遊界等紛紛點讚,認為此次策劃站位高、立意深,用視覺敘事方式向更多人啟發著一種廣泛的聯繫——無論是地球、人類、自然、歷史,還是未來,與我們當下的聯繫與共振,通過攝影文獻性的記錄,美學性的表達,社會性的拓展,鏡覽綠水青山,“照鑒”人類文明,激活旅遊經濟,助推精準扶貧,成為創造前所未有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引擎。

黃山風光集錦攝影,20-世紀-30-年代----郎靜山-攝

 

    發現美麗中國

    滄海桑田,山河浩蕩。在幅員遼闊的沃土之上孕育著山川形勝,中國之美無所不在,更需要用心用情去發現。山水質有而趨靈,無論是太虛片雲還是寒塘雁跡,無論是大漠驚沙還是空山新月,無論是小橋流水還是挺拔蒼松,于中國南北西東的10處極具代表性風景名勝的精品力作,描繪了名山煙波的朝暉夕陰,溢彩斑斕的春華秋實,神秘別致的人文風情。當攝影家把目光細細密密地編織在圖像之中,觀者視線也就被留駐在畫面裏。我之風景不可能在真空的環境中存在,這些在公共話語裏傳播的照片,理應發出更大的聲音,激發更多的迴響。

    “香港攝影家陳復禮先生在湖南張家界拍攝的風光照片不脛而走,又有許多人接踵而至,在武陵源尋找攝影人的夢境。名聞天下的黃山,因為攝影作品的傳播更加聲名顯著,生發出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自然本色。元陽梯田的雲山霧嵐,為攝影人幻化出奇妙的影像。攝影人原本出於強烈個人意識的藝術創作,在人與自然的對話中形成強烈的傳播效果,影像中的山河成為國人關注的旅遊熱點。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影像的閱讀,成為人類了解世界,交流文化,探索自然的重要途徑。”攝影家梅生指出。

    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王達軍和攝影家袁學軍、王建軍一起縱橫五萬多裏的“三軍”西部行攝,開拓了中國風景攝影的新領域與新氣象,而九寨溝是他數十年一直堅持關注的景觀。“九寨溝的獨一無二地貌、與眾不同的景色完全由攝影人通過圖像傳播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旅遊勝地。遺憾的是,包括汶川大地震在內的幾次地震對景區地貌的破壞很明顯,攝影在這時顯得更為重要,不僅為推廣九寨溝做了貢獻,還用圖像留下了那些業已消逝、彌足珍貴的景致,有些照片記錄的景觀甚至成為了‘絕版’。拋開攝影在藝術和美學上的意義不談,我們更應該強調攝影的社會功能——為時代留下圖像文本,這就是‘攝影發現中國’最大的意義,喚起人們對自然的保護和敬畏。”

    自1997年起就在周莊推廣旅遊的江蘇水鄉周莊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君説起攝影之於周莊的姻緣感慨萬千。他説,在“攝影發現中國”十大景觀中,周莊是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産,江南水鄉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包括攝影家在內的藝術家,對周莊的宣傳推廣、古建保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動周莊在全國率先開啟了政府立法保護古鎮的先河,這是攝影人都未預想到的“意外的收穫”。“十大景觀”都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遺産,“攝影發現中國”喚起了藝術家保護自然歷史文化遺産的責任感,讓保護傳承的概念深入人心。而“攝影發現中國”這一提法,史無前例地將攝影的地位與科學並列。他建議,“十大景觀”應該只是開始,攝影發現中國,還是有很多文章可做,圍繞更多的面向延展下去,分母可以無限大。叢書很重要,做成序列後,就會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把攝影的內涵做深、做強、做廣。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共同命運,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一些攝影界專家學者認為,“攝影發現中國”為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獻力。

青翠欲滴,臥龍灣,1997-年-譚明-攝

 

     挖掘金山銀山

     以旅遊開發為基點的新經濟結構,萌發于攝影師的鏡頭之中。攝影作品中的綠水青山,成為富民強國的金山銀山。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入讀圖時代,旅遊經濟的騰飛為攝影藝術提供了巨大舞臺,相輔相成的是,以表現地方風景風情和旅遊資源為主題的攝影作品開始在經濟發展和對外宣傳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世界上所有的名山大川之中,黃山以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底蘊,獲得了“藝術之海”“天然攝影棚”等美譽,激發出無數攝影家的創作靈感,與攝影的淵源頗深。黃山市政協副主席、市發展攝影産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胡寧感慨:“攝影讓黃山更美好。作為致力於中國攝影事業的一名地方工作者,我由衷地感謝有這麼好的創意策劃,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推出這個大型活動,有氣魄、有眼界、有智慧,令人歡欣鼓舞。令世人仰望、羨慕中國美麗富饒的名山大川、風華盛事多如牛毛,數不勝數,黃山居於這個‘榜單’,其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其二是盛名之下,更需奮蹄。攝影産業在黃山的成功探索和發展,是生態文明思想和五大發展新理念在黃山得以貫徹實踐的生動體現。這一新興産業業態,不僅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文明,而且能促進旅遊、文化、生態、體育、休閒等行業的融合;不僅有利於推進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貧困群眾和落後鄉村發展致富,而且還能傳播美麗、傳播文明、傳播正能量,有利於全面提升文化綜合軟實力。”

    1988年,河北省承德市攝影家協會主席于俊海拍攝的一組黑白壩上風光作品《八月情歌》在第十五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中獲得個人藝術風格銅牌獎,引起了全國攝影界對壩上的關注,也帶來了壩上攝影熱潮。數十年來他一直用鏡頭描繪壩上,也見證了攝影帶來的天翻地覆改變。他説,攝影直觀可感地從藝術角度宣傳了壩上,對拉動全域旅遊、推動當地農民生活水準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幾十年來,攝影人和遊客絡繹不絕,不僅豐富了旅遊業態,也打開了山區富民樂民的大門,壩上的百姓蓋起樓房、買了轎車,農家樂開得紅紅火火,攝影對扶貧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是很直接、很精準的扶貧。壩上入選‘攝影發現中國之十大景觀’,勢必會進一步推動壩上的攝影熱潮和攝影産業的發展。”

   “攝影是新中國旅遊事業最初的開路者,也是中國旅遊品牌最初的打造者。在交通不便,旅遊概念還未形成的年代,攝影作品是一代中國人心中的詩與遠方。往往一組作品讓一個地方聲名鵲起,贏得各方關注,獲得後繼發展的資源整合機遇。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今天,全域旅遊深入融合發展,各種數位相機和手機相機的性能提高,拍攝成本降低。當越來越多的人充分享受美景,在新時代享受幸福感的時候,不應該忘卻發現這些美的人以及他們發現這些美的故事,也不應該忘卻每一個人都有保護好這些美、傳播這些美的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武力指出。

秋滿園,長溪村,2009 年 張銀泉 攝

 

   審視風景攝影  

     逢盛世,立新景。廣義的風景攝影幾乎與攝影術同時出現——尼埃普斯于1826年用了足足8小時在自家窗口拍攝的,就是一處風景。隨著攝影技術和方式更疊,風景攝影與人類的社會實踐發生了種種關係和交疊。從發展脈絡來看,風景攝影一直探索著表現上的新可能,從社會學、地理學、人類學的角度延伸視角,定義開放、姿態豐富的風景攝影已成為探索世界、討論問題的媒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攝影術誕生180週年。在此時推出‘攝影發現中國’,彰顯了攝影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充分調動攝影人的創作熱情,鼓舞他們推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繁榮攝影創作。”王達軍説道。  

   在曠野蒼穹之下,在山嵐霧靄中,在絢麗的晨光和叢林的色彩中,風景攝影作為一門藝術、已不再是機械式地記錄自然景觀,而是成為人和自然的一種獨特的對話方式,藝術性地展現了人對自然的特殊感受。我們看到,攝影師們不再滿足於對傳統的審美愉悅和語言趣味,而將藝術視角更多地投向對自然的凝視,對文化的思考,對情感的追尋,對觀念的迭新。他們或借山水言志,闡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儒家精神;或尋找有趣的地質景觀,並用特色鮮明的風格展現出大地、岩層、山川以及自然的奇景與風采;或帶出思考的痕跡,裹挾大地的詩意,在解構物象風景同時再創新風景。攝影家不再僅僅是看風景,還參與到它的內涵之中,成為自然界超驗精神的解讀者。  

    如果説,不同類型的風景攝影以公共情感與公共話語的不同內涵影響大眾,那麼,公共情感主要激發大眾視覺美感的表層情緒,引起普遍意義的情感互動和共鳴;公共話題則通過涉及社會性問題的影像表達,引發大眾關注獲得社會影響。而隨著攝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公眾,也拿起拍攝器材參與進來,觀看和審視自然現象,聚焦人與自然的關係。  

    “探討攝影對於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民俗風情諸方面的感知與呈現,發掘現實與歷史,文獻與學術,藝術與經濟的影像價值,樹立中國形象,打造地區名片,攝影成為主體語言形式。同時,風景攝影涌現出一批著名的攝影家,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從個人藝術實踐到社會公共價值的認知,實現攝影成果的轉化,堅定攝影人的文化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特殊的貢獻。在當下融媒體傳播的時代,影像已經不限于攝影家的藝術實踐,更多攝影人的自發參與成為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生活方式。”梅生説。

     值得期待的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將編輯出版《攝影發現中國》圖書,並於11月23日在十大景觀之一的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舉辦的中國網際網路攝影旅遊大會上,為十大景觀授牌,同時匯聚各方專家對於攝影在發現中國所發揮的作用進一步探討。

家家扶得醉人歸 1996 年 陳復禮 攝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