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美麗河湖”網路主題採訪活動啟動,10日至15日,記者奔赴湖南長沙、浙江紹興及福建莆田,深入探訪各地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的進展舉措和經驗成績,感受這一制度為江河湖泊生態治理帶來的新變化和為百姓帶來的獲得感。
按照“源頭控制——中途攔截——末端處理+水體生態修復”的理念,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復勝村通過建設成本低、維護易、效果好的“三池一地”,同步實施退耕還濕(還草)、水系連通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技術,構建治水、治廁、治垃圾的“三治同步”治理體系,從而達到降低區域水體的污染,改善區域人居生態環境的目標。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湖南長沙:小微水體整治顯實效 黑臭水體變身“網紅”勝地
長沙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瀏盆地西緣,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境內共有主要河流337條,湖泊14個,更有著溝渠塘壩等小微水體16.02萬餘處。長沙市委市政府分別在2017年5月和2018年8月出臺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全市所有水域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全面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責任體系。
如今,河長制已經推行兩年多,長沙市以市管河湖和小微水體為重點,突出山水洲城特色,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建立治水興水管水的長效機制,這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復勝村,通過建設成本低、維護易、效果好的“三池一地” (三級化糞池、隔油池、堆漚池、小型生態濕地),將居民生活污水進行分類分水三級凈化處理,從源頭上對污水進行控制。隨後,小型濕地過濾、生態草溝修復、雨水徑流區域改造等舉措,成為水體的緩衝帶,從而達到污染攔截、滯留、進化的作用。區域面源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退耕還濕(還草)、水系連通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技術,從末端處理水質,使其達標排放至湘江。
在望城區喬口鎮盤龍嶺村,“荷蝦種養結合”的綠色生態模式融合經濟效益和觀賞價值。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小微水體的治理不僅降低了區域水體污染,改善區域人居生態環境,還能結合相關産業,走出適合農村發展的新道路。在望城區喬口鎮盤龍嶺村,“荷蝦種養結合”的綠色生態模式融合經濟效益和觀賞價值:水中有龍蝦,小龍蝦攝食有害昆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通過自然的方法控制雜草和病蟲害,治理污染;水面有荷花,池塘裏種植荷花等水生景觀植物,將池塘打造成一處水岸新景,在改善水質的同時,提升鄉村整體環境。
整治後的後湖煥然一新。
在岳麓山下,湘江之濱,一片近 600 畝的水域環繞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三所高校,被稱作後湖。初秋時節,樹木還鬱鬱蔥蔥,不時有居民在清澈的湖水旁散步,還有年輕人在蜿蜒的木棧道上拍照“打卡”留念。但在過去,這裡曾經是設施落後、環境堪憂的“城中村” 。
劉谷初在後湖已經生活了五十多年,他見證了後湖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2015 年,一場生態攻堅戰打響。長沙市和岳麓區有關部門拆除後湖周邊違章建築,先後清理外運了60余萬立方米淤泥,徹底根除後湖長年累月淤積的污染物。“黑臭水體變身藝術園”,是後湖治理的最大亮點,清淤、截污、調蓄設施、水生態修復、水迴圈系統、河湖連通、駁岸景觀等治理工程讓後湖逐漸恢復活力。
今年77歲的劉谷初在後湖已經生活了五十多年,他親眼見證了後湖翻天覆地的變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現在切身體會到了這一點”,劉谷初説。
迪蕩湖作為城中湖,既可以解決防洪排澇,又能為遊客和居民提供休閒觀光的去處。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浙江紹興:“城中湖”華麗蛻變 “五水共治”讓古老江河煥發新活力
2019年5月,《浙江省美麗河湖建設行動方案(2019-2022年)》印發,目標到2022年,努力打造100條縣域美麗母親河、1000條(片)以上特色美麗河湖、10000條(片)以上鄉村美麗河湖,以美麗河湖串聯起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田園,基本形成全省“一村一溪一風景、一鎮一河一風情、一城一江一風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
作為典型的“城中湖”,迪蕩湖是曹娥江流域紹興平原防洪排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12年開始,迪蕩湖工程建設啟動,借“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之機,紹興市越城區拆除迪蕩湖規劃區內所有違法建築,為整治項目騰出了新空間。在充分利用歷史遺存的基礎上,迪蕩湖從原先的1700余畝擴展到2000余畝,有效破解了城區東部洪澇災害,另外,迪蕩湖區域新增公園綠地58萬平方米,環湖車行線、步行遊線、水上游線全部完工。迪蕩湖建成後,迪蕩新城及周邊城區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能降低約0.24米,還可完全滿足特大暴雨的泄洪需要,有效破解了紹興城區東部區域的洪澇憂患。
據紹興市越城區水利局副局長夏志清介紹,迪蕩湖在建造伊始,主要目標就是防洪排澇。與此同時,迪蕩湖作為一個城中湖,還能輻射周邊環境,既可以解決防洪排澇,又能為遊客和居民提供休閒觀光的去處,從而把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結合起來。
經過改造後,葉家堰復原了紹興傳統墻體,下邊磚面,上邊木板墻,配以白、灰色彩,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鑒湖原名鏡湖,有著悠久歷史文化,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城區的南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游和兩岸印染、化工、畜禽養殖等污染源的存在,以及沿線生活污水的流入,鑒湖江水質一度告急,水環境污損令人嘆息。
“五水共治”(河長制)實施以後,柯橋區委區政府先後投入10多億元,清除20家漁場漁業養殖設施,11個村(居、小區)及柯岩風景區的生活污水截污納管……通過全方位、大力度、整體性水環境綜合整治,鑒湖江水質也不斷提升,成為柯橋區乃至全省全國“五水共治”(河長制)工作的一個典範。
葉家堰位於鑒湖江北岸,共有400多戶人家,在過去,葉家堰違章搭建較嚴重,村莊環境雜亂無章,生活污水也未全部納管。繼2015年的鑒湖兩岸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完成後,柯橋區規劃建設了“鑒湖漁歌印象帶”工程,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於今年10月完成了景區化村莊的改造提升。
2017年,鑒湖江躋身“十大浙江最美家鄉河”行列,古老的鑒湖江風光再現。
木蘭陂是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保存完整併發揮其水利效用。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福建莆田:“母親河”木蘭溪全流域梯次治理
木蘭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是莆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河。2017年木蘭溪榮膺福建省唯一一條全國“最美家鄉河”,生態綠心保護修復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18年中小河流治理“樣本”木蘭溪改造工程入選改革開放40週年“福建影響力”優秀案例;2019年莆田市成功躋身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莆田市分三個階段,梯次推進木蘭溪治理。首先是防洪保安治理,解決水患與生存的矛盾問題;其次進行“三位一體”綜合治理;最後從河流綜合治理走向全流域系統治理。
近8年以來,莆田遭受了61場暴雨、35個颱風襲擊或影響,木蘭溪流域未發生重大洪澇災害,也未出現人員傷亡。2015年,“蘇迪羅”和“杜鵑”兩個強颱風在相隔不到2個月相繼登陸,木蘭溪防洪工程經受住了考驗。
在福建莆田木蘭溪下游,裁彎取直後的舊河道被開挖成人工湖——玉湖,湖心水域面積超過700畝。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莆田市重點解決安全與生態治理統籌推進的問題,治理也從下游到上游,從幹流逐步走入支流,按照“防洪保安、生態治理、文化景觀”三位一體的理念,建設木蘭溪防洪堤37.4公里,建設堤防、綠化岸坡、改造岸灘生態,建設沿溪步道近20公里,打造錯落有致、自然生態的木蘭溪百里風光帶。其次,莆田市綜合治理木蘭溪下游南北洋河網水系,建設安全生態水系近200公里,配套沿河截污,推進300多條內河與木蘭溪互連互通,改善河流生態環境,並同步建設了200多公里濱溪綠道。
東圳水庫,是莆田市最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坐落在木蘭溪最大支流延壽溪流域的東圳水庫,是莆田市最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這一時期,重點是解決局部與整體的矛盾問題。從2014年開始,莆田從“就水治水”的局部的、單一的治理中解放出來,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四大問題,開展整體系統治理。
從“水憂患”走向“水安全”,繼而邁向“水生態”,再到推動“水經濟”協調發展,如今的木蘭溪不僅是莆田人民的母親河,更是一條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之河、發展之河。